第六节 归因偏差——不认错比犯错更可怕(1 / 2)
第六节 归因偏差——不认错比犯错更可怕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六节 归因偏差——不认错比犯错更可怕
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事情的发生原因进行判断时,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例如以下情景:
一位男士向他的同事借了100元钱,并承诺一个星期内偿还。然而,都过去一个月了,同事还没有收到男士的钱。于是,同事主动提起这件事,男士想了想,带着歉意地说:“最近太忙了,忘了。”说完,就马上递给同事100元。
虽然拿到了钱,但同事并没有感觉到高兴,反而觉得男士生性如此,拿钱积极、掏钱消极,是个私心重、愿借不愿还的人。
这就是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有差异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行为,行为人往往更关注情境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而旁观者则常常强调甚至高估行为人的自身因素。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其根本原因则是双方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行为人自认为比较了解真实情况,会更多地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强调实际行为的特殊情境,比如,借东西未还是因为太忙、没时间等;朋友没及时帮忙是因为有急事走不开等。
旁观者呢,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自认为自己是从一个理智、常规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一旦发现行为人的作法不合常规,就会从行为者自身去寻找原因,进行内部归因。例如,认为做人就应该说到做到,借东西就要如期偿还,朋友就该互相帮助等。
除了视物角度会引起归因偏差之外,事件结果也会影响到行为人的归因偏差。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例如以下情景:
对于同一个学生,如果其考试成绩是“优秀”,那么教师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了作用;如果考试成绩是“不及格”,那么教师就会认为是学生不努力的结果。
还是这个学生,如果考试成绩是“优秀”,那么他本人会认为这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如果成绩是“不及格”,则会归因于外部因素,如题会做但没发挥好、题目太难、时间太紧、老师打分太严格等。
投资者对投资结果也同样存在着归因偏差。在投资实践上,归因偏差主要表现为基本归因偏差、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自我归因偏差三种情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