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利他心理——他/她好,才是真的好(1 / 1)

加入书签

第五节 利他心理——他/她好,才是真的好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程丽平

第五节 利他心理——他/她好,才是真的好

婚姻,是两个人的组合,但并不是简单的1+1组合,两个人经过互动、相互影响,所想实现的目标远远大于2。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人共同的努力,并让对方感觉到最好。

真正相爱的人会希望对方好。当他路过某个地方,恰好看到她喜欢的饰品,他便会停下来为她买下来,因为他知道她喜欢;当她逛街的时候,看到某个东西很可能想起曾经他说过,然后也为他买下来,因为她知道他一定会非常高兴,也会惊喜于她的细心。

相爱的人会记住对方说过的很多话,而且并没有刻意去记,但总会在某个时候因情因景而想起,然后会因对方的话而知道怎么做,也知道怎样做比较好,心理学把人们的这种反应称为利他心理。

所谓利他心理,指的是一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心理。这种利他心理,在婚姻生活中的表现便是夫妻双方希望对方好。不过,有些人并一定能很好地做到。

杨帆和老公张飞是“毕婚族”——大学一毕业便结婚了。从此杨帆来到了丈夫的家乡,离自己的家很远。结婚后第二年便有了儿子,丈夫自然是很高兴,但婆婆从杨帆嫁过来到儿子出生就没有正眼瞧过她,而在带孩子的问题上杨帆和婆婆发生过很多争执,让杨帆真正生气的是丈夫的态度,他总是站在婆婆一边,杨帆很生气后来带着孩子回娘家了。

起初丈夫发信息,杨帆只是简单的“嗯、好”的回应。丈夫看到这样的短信,自然明白杨帆真的生气了,于是向杨帆发了一条很长的信息,大致是说在母亲面前,他处理的有些偏面,但请杨帆原谅,他这样做是想让母亲这边安静,减少争执,对杨帆、对孩子都好。否则,不把母亲“哄”好了,争执只能越闹越离谱,所以请杨帆多担待些,为了这个家原谅母亲的无理。

看完信息后杨帆想了好多,她突然觉得自己有些自私,因为她只觉得自己委屈,却忽略了处在中间位置的丈夫的感受。他所做的是为了让这个家继续下去,而自己却没有做什么。

至此,杨帆才意识到丈夫付出了多少,也让她明白做些对彼此好的事,才能留住这份爱。所以,杨帆回到了丈夫身边,也做好了迎接和婆婆的难题的准备。

这让我们看到了利他心理的作用。巴特森认为,利他行为应该指那些不图日后回报的行为。亲密伴侣之间,所想要的也是这样的关系,即应有利他之心。

因此,真正的爱是一种利他的爱,是让彼此感觉舒适的爱。这样以来,作为伴侣,应有这样的意识:不要期望对方达到什么目标,因为很大程度上这个目标是你单方面的目标,而不是对方想要做的方向,所以让对方自己设立自己的目标,你只要表示鼓励即可。即使当伴侣的目标难以实现时,也不要有嘲讽、鄙视的口气,应一如既往地鼓励,也许可能并不能弥补什么,但这所表现的正是利他之心,会让他感觉到爱,感觉到一如既往地支持。

另外,还应懂得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支持,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利他之爱的表达。比如,男人想出去闯闯,要自己创业,妻子自知其中的风险,但依然要鼓励他,而妻子应懂得主动查相关资料,来帮助男人,要和他同心协力想办法解决难题,表现出最大的支持。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向我们非常完美地诠释了利他之爱,即是说:在德国,有一个刚刚失业的小职员,他非常沮丧地回到家告诉了妻子这一惨剧,妻子却非常高兴地说:“太好了!你终于有时间写你挚爱的小说了。”“可是,我们一家如何生活呢?”丈夫仍然没力气地说道,接着妻子拿出一沓钱,说:“你看,这是我每个月从生活费中省出来的钱,放心吧,这些足以保证我们一年的生活。”于是,这个小职员非常感激妻子,并开始安心地写作。而一年之后,他写出了享誉全球的小说。

像这位小职员的妻子一样,我们在对方的困难时刻,所抱持的依然应该是积极的利他之心。所以,经营我们的婚姻生活,以利他之心为对方付出,这是值得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