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相互原则——你喜欢我,所以我才喜欢你(1 / 1)

加入书签

第七节 相互原则——你喜欢我,所以我才喜欢你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程丽平

第七节 相互原则——你喜欢我,所以我才喜欢你

喜欢是两个人对彼此的感觉,也就是说喜欢往往是相互的。无论最初我们被对方的什么因素所吸引,或者我们的哪些方面吸引了对方,都需要对彼此有所回应,继而才有发展的空间。那么,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对方是喜欢我们的那些人,我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些喜欢我们的人呢?又或者说,如果我们屡屡受挫——向对方表白,遭到对方的拒绝,这时我们会接受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时,尤其是这种需要非常强烈时,人们往往会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即你喜欢我——满足了我的需要,我才喜欢你。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以遭受过情感挫折的人为例,在面对来自他人的主动追求时,他们更有可能接受这份爱,开始喜欢上对方,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人们真的会这样吗?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个答案。

心理学家伯奇德和同事做了一项研究并发现:被试们通常更喜欢那些在八个项目上都对他们做积极评价的学生,而不太喜欢那些在七个项目上做出积极评价、一个项目上消极评价的学生。因此,仅仅在一个项目上的差别,就让学生的喜欢程度出现了不同——学生们喜欢那些对自己完全积极评价的人,对彼此回应程度的不同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想象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会作何选择,自然也可以理解亲密关系中所遵循的相互原则,正如古代哲学家希卡托所说的:“如果你希望被别人爱,那你就去爱别人吧。”或者是爱默生说的“拥有朋友的唯一方法就是成为别人的朋友。”所以,相互原则,不仅让他人的喜欢或者爱得到回报,也让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譬如,暗恋一个人,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苦的事,这时的爱是一个人的事,对方好像从来没有喜欢过自己,彼此的感觉顶多是最好的朋友,这就是冯菁现在的感觉,她不知道自己喜欢的那个他——刘博对自己是什么感觉。在朋友的眼里,刘博和冯菁是非常相配的一对。而刘博自己现在刚处于事业起步时期,并没有过多地想这方面的事情。因此,当冯菁明白这一点后,她把自己的爱尘封了起来。一年,两年,三年执着地支持着刘博,终于,冯菁听到了刘博的主动表白——我想和你在一起,因为我爱你。冯菁的爱有了结果,不再是单方面的执着。

在这个例子中,原本冯菁的喜欢是单方面的,并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而且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冒被拒绝的危险而表白的,所以冯菁用自己三年的时间来赌对方的爱,最终赢得了这份爱。尽管这种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延迟三年后得到满足的,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结果依然遵循着相互原则。

在一项心理研究中,研究者让大学男生选择观看电影时坐的位置,给予他们两种选择:一是与一个相貌好看的女生挤坐在一个方形的座位上,或者就是独自一人坐在宽松的方形座位上;实验的另一个条件是,实验中有两个屏幕,并且告诉一组被试放映的是同一部电影,另一组被试则被告知是不同的电影,观察这些大学男生的选择。结果发现,当告知播放的是同一部电影时,只有25%的男生选择坐在女生旁边;而当两边播放的为不同影片时,则有75%的男生选择坐在女生旁边。当问及为什么这么选择时?这些被试的解释是,既然是同一部电影,那么最好是独自坐一个位置,若这时挤坐在一个位置上,可能会受到女生的误解,甚至反感而让其“走开”;而当屏幕中播放的是不同影片时,则坐在一起的对方可接受的理由是为了方便看另一个屏幕中的电影,当然,潜在的其他理由也是存在的,比如对某个女生心存好感。

所以,人们即使喜欢对方,也不太愿意在不知对方态度的前提下而大胆、冒险地说出自己的喜欢,只有在确定“你喜欢我”的前提下,才喜欢对方,当然,这时的喜欢有可能是潜藏了很久之后的结果,等待的便是对方的回应。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源于何事,一旦遭到他人的拒绝,那种感受非常痛苦,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尽可能地避免被拒绝,并且会在可预料到的拒绝之前而停止行动。在情感的追求中也同样如此,人们对于喜欢自己的那些人,与那些可能拒绝自己的人相比,则往往容易接受喜欢自己的这些人,而不是拒绝自己的那些人,这正是相互原则所产生的作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