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会子危机(1 / 1)

加入书签

据历史记载,史弥远有两件事做得极为失败。第一件事是对江北义军李全的招降,先是李全归降朝庭,扣又被朝庭所顾忌而欲肢解义军,经过多次反复之后,李全最终又闹得与南宋决裂。至于第二件事,便是对会子的控制。为了满足作战需求,史弥远印制了大量会子,而且到了后来,会子也不再以金、银、铜钱兑换,只以新会子兑换旧会子,并且把旧会子折价一半,致使会子充斥、币值跌落、物价飞涨。对于李全的背叛,虽然朝中众议纷纷,史弥远也为此一直耿耿于怀,但目前还没太担心。毕竟李全远在山东与河北一带,尚未对江南构成直接威胁,再说过不了多久宋军就会有了新式的兵器,暂时没必要将李全放在眼里。但另一件事却是史弥远必须的解决的了,就是会子的贬值,这件事甚至影响到了兵器制造所需的经费。

今日,李不伟突然被告知史丞相有急事相请,只好停下手中的事情,直奔丞相府而去。刚一走进丞相府,远远就看到史弥远正在厅内来回踱步。李不伟忙走了进去,正准备行礼相见,却被史弥远摆手制止。李不伟看他神情甚是焦燥不安,心知必然发生了大事,便静静地坐在椅上看他如何发话。

过了一会儿,史弥远道:“贤侄,不知皇家实验室与各个工厂的进展如何了?”李不伟忙道:“丞相请放心,实验室中一切顺利,各个兵器厂的情况也算不错。这一年以来,虽然实验室只制作出了三十多台蒸汽机,但已分别用于各个矿山,并且在铁厂、铜厂也有使用。听工厂的人说,眼下的生产速度已是几个月前的三倍有余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蒸汽机将会在一些主要的官办工厂普遍使用,一年之后,铜铁的产量可达到如今的数十倍之多。”

李不伟之所以如此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按正常情况来看,由于技术的出现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从未有任何一个时期像现在一样有着如此迅速的发展进程。但由于李不伟的突然到来,使得一切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宋朝的一些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有了质的飞跃,在小范围内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但是,尽管各种生产机械仍在不断地加紧制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主要是原因,是因为目前的机加工设备极为有限,因此新的工具一时间得不到普及,显然此时的瓶颈已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各种机械的制造进度跟不上去。李不伟与杨千行曾私下计算了一番,半年之内,各种生产机械的数量会达到现有的五倍,一年之后,已经使用新式机械的矿山将产出数十倍的铜与铁。当然,这只是局限于那些使用了新式机械的那些工厂而言,对于整个南宋的工厂或矿山来说,其普及率连十分之一也不到。

史弥远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其实在一年以前,大宋的生产水平已超过金国许多倍,如今有了实验室的新技术,不出几年,必然超过金国十数倍。倘若一切顺利的话,大宋随时都可以与金国开战,并给予其致命一击。但是,眼下却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需先行解决,如果此事出了问题,恐怕不仅百姓怨声载道,就连实验室与各个工厂的开支都将难以维系。”李不伟闻言吃了一惊,忙问道:“不知丞相所说的是哪件事?”

史弥远直到此时才坐了下来,又叹了一口气,道:“贤侄有所不知。在多年以前,我朝印制了一种新的纸币,叫做会子。刚开始的时候,会子只限于在陕西河池发行,后来为了应付金人的战争,这才又在两浙大量印制会子,再后来由于战事日久,又推行到两淮、湖北区域。绍兴三十多年,金国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下攻宋,鏖战数月之后竟然一直打到扬州。此时两国都已伤亡惨重,而金兵由于粮食补给线过长,金兵大乱,完颜亮被其部下所杀,宋金这才重新议和。大宋为这场战事印制了几批会子,但到了议和之时,会子的数量已超出预期甚多,这些会子在民间广为流传,又过了几年之后竟然大为贬值。”

李不伟奇道:“丞相,晚辈虽对国家财税不太熟悉,但也知道纸币的发行应该方便了商业流通才是,但是这会子与实验室和工厂又有何干系呢?”

史弥远道:“当初会子第一次发生的时候,以铜钱十万贯为准备金,面额分为一贯、二贯、三贯三种,后来又增加了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三种。最初的会子并未限定发行额度,也没有设界,后来因为地方州县收纳赋税不收会子,所以有不少商人在各地用低价收购会子,然后到临安兑取铜钱。由于收购会子的人数太多以至形成挤兑风潮,朝庭这才动用府库所藏银钱,用于回收会子约五百万,而民间尚留有四五百万继续流通。”

李不伟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朝庭想必已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否则一旦会子没了信用,恐怕也不会继续存在至今了。”

史弥远道:“贤侄所言甚是。虽然发生了会子挤兑风潮,但是由于朝庭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维持会子的信用,加之民间对轻便纸币也有需求,因此会子才继续保留了下来。后来到了乾道年间,会子改为定界发行,每三年一界,每界一千万贯,每界使用六年,所以会子维持了较高的币值。又过了几年,会子却越发越滥,流通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开禧年间,会子已改为三界并行,总流通量达到近七千万贯,而第十三界会子更是发行四千七百万贯,会子因此大为贬值。朝庭此时又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会子的价值才有所回升,达到临安城中一贯值钱七百,而地方大概有五百的水平。”

听到此处,李不伟忽然问道:“丞想的意思是,会子在当今也存在这种情况,从而导致会子大量贬值?”史弥远叹道:“贤侄说的没错,只是如今的情况更为严峻罢了。”

李不伟犹豫了一下,又道:“其实,晚辈对此也略知一二。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便会使得纸币贬值与物价上涨,曾有人将其命名为通货膨胀,便是这个道理了。然而这种现象的实质却是整个国家的总需求大于总的生产力。如果要用纸币作为流通货币,则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其所代表的金银铜币的量。因此,晚辈刚所说的通货膨胀,也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铜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铜币本身具有价值,而纸币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罢了。”

史弥远听得暗暗心惊。李不伟刚才所做的一番解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目前会子的尴尬境地,又将其上升到整个国家的生产与需求的高度上,没有多年参与朝政的经验,是无法讲出此种道理来的。李不伟看他脸色晴阴不定,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引用经济学的一点知识是否说得正确,心想自己带来的那套《大百科全书》中,固然有经济学的内容,但自己认为这与发展科技没有半点关系,因此一直都没有拿出来过,方才所讲也是凭着自己记忆随口说说,如今看来是闹了笑话了。

过了良久,史弥远又道:“贤侄所说的通货膨胀,看来在大宋发生已久。当初会子发生时,一贯值一千文,到了淳熙十二年,会子只值七百文,到了嘉定三年,会子一贯只值三四百文了。如今会子已有近三亿,连同伪造的总共约有四亿五千万,而相应的硬通货储备其实只有三千万,其间有近十倍的差别。这其中原因固然是因为连年战事不断,但也有另一种原因,便是对外贸易的结果。唐朝时期,商旅们所带出去的硬通货,大都限于离开时身边所剩的几枚。因为当时尚是陆路运输,行李中最怕笨重的东西,如果他们剩的铜钱过多,一定会换成金银或丝绢。而到了现在,由于我朝铜钱的信用极佳,而且商贸又以海上运输为主,因此铜钱被大量运往周边国家如日本、大食等国。大食国虽然有自己的货币,却也对我朝的铜钱一概不拒。不仅如此,金国这十多年以来,利用宋金的两边贸易,将大宋朝的铜钱大量采购。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才使得会子发生量超过准备金十倍有余。”

李不伟听说会子竟然发行了三亿,也着实吃了一惊,心想这等庞大数量的印刷,超出了储备十多倍的纸币一量流向市场,经济不崩溃才怪。但奇怪的是,宋朝竟然维持了这么多年,也实在算是奇迹了。不过话回回来,铜钱外流却是急需制止的。想到此处,李不伟不由问道:“那朝庭为何不限制铜钱的外流呢?”

史弥远暗想孺子可教,又道:“朝庭曾下令对广东福建方面的船只严加检查,还颁布了专门的法律,只可惜收效甚微。近年来由于米价不断上涨,已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生存。目前实验室与兵器厂的开支原是从军费中支取,后来有了朝中众臣的入股之后,总算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此时又出了一件大事。这几年,北方的李全蠢蠢欲动,又在山东与河北大量印造假会子,然后在宋金边界高价买入我朝铜钱转入金国与蒙古。如此一来,会子贬值更加严重,而朝庭分配给实验室与兵器厂的费用也多用会子支付,因此会子危机如果不消除或解轻,将来会影响到的恐怕不单是兵器生产这一方面了。”

说到此处,李不伟已完全明白了史弥远的顾虑。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则基本可以说,这个国家在各个方面都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最直接的解决的办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发动战争,并且打胜;二是大幅提高生产力,然后发展商业贸易。

然而,李不伟此时忽然又有些糊涂: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会子危机,可这属于朝庭主管财政的官员的职责,而其主要负责人正是史弥远自己,与实验室又有何关系呢?而且他今日为何忽然约了我前来商议此事,又是为何呢?李不伟左思又想不得其果,他以前从未向人谈及与经济相关的话题,而且自己对经济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更不是朝中的正式官员,为何史弥远要与约了自己商议此事呢?李不伟又深思许久,觉得凭自己目前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好叹道:“史丞相,请允许晚辈再考虑几天,如有幸能够想到良策,必当再次前来与丞相商议。”

李不伟郁郁不乐地回到家中,心想事到如今,也只好临急抱佛脚了,当下将《大百科全书》中的经济学知识翻开看了起来。谁知这一看又让李不伟头痛不已,经济学的内容竟然有近千页之多。李不伟只好跳过其它部分,直接翻到通货膨胀这一章节,等看到南宋会子的介绍时,李不伟已彻底绝望了。按书中所讲,再过几十年之后,由于宋军连年战败,会子已经连一文钱也不值了,二百贯的会子都不够买一只草鞋。

李不伟看得连连摇头,只好又翻到关于经济危机、纸币、通货膨胀等章节仔细看了起来,然而仍是一无所获。书中所讲的都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又或是一些生辟的经济学术语。南宋时虽然已有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然而后世的那些知识却极不适用于此时的情形。李不伟索性抛开书本,自己一个人思索了起来。到了第二天,李不伟又去见了史弥远。

翌日,理宗与史弥远安排了小型朝会,参与的除了六部与枢密院众人,当然还有李不伟了。其实这种朝会在以前曾召开过多次,每次都是无果而终,然后朝庭只能再次大量印制新的会子,并且将旧的会子限期作废。但这一次的情形大不一样,一是因为北方李全印制大量假会子,又投降了蒙古;二是金国最近也加大了铜钱的购买量,再加上实验室与各个工厂的开支也是前所未有的庞大,因此目前的形势竟然极为严峻。

众人分位站定,史弥远道:“皇上,关于会子的问题,臣最近又思索了一番,终于想出了一些解决办法。这种会子危机也可称为通货膨胀,其原因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至于解决的方法,则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通货膨胀率,例如设定会子的使用年限,以及新旧会子的比价关系。二是直接控制工人的工钱与市场物价,但这又容易造成一些不稳因素,因此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而目前有第三种方法。”

众人听他有第三种方法,一时都静立于台下侧耳倾听,只听史弥远又道:“第三种方法,便是提高整个大宋的生产力,将制造重点由军械转移到民用品上来。”

“第一,目前的军械生产规模可以扩大,但要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此既不影响兵器生产,又减少了继续投资。至于省下来的钱,可用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中去,例如纺织、印刷、灌溉、畜牧等方面。据实验室众位大人所讲,有十四家官办的纺织厂,印刷厂,磨坊,木材厂等都已开始使用蒸汽机,矿山也开始使用爆破采矿法与矿石粉碎机,新的球磨机也已开始制造。如果大量使用机械加工,则货物的制造成本必然降低几十倍,由于原材料的成本也在降低,因此可以理解为利润将会有几十倍的提升。”

“第二,在前一段时间,一些最新技术所制造的货物是不向民间销售的,例如摆钟等新奇的物品。但臣以为,这种摆钟现在可以向国内销售,而且无论国内商人,还是国外的商人,如果要得到这些新的商品,只能以会子进行购买,硬通货一概不收,而价格上则大幅提高,例如本来十贯铜钱能买到的物品,需要以五十贯会子进行购买。这倒不是真正将价格提高,而是因为会子目前本身就贬值,因此自然会有人将五十贯的会子换为十贯铜钱。至于国外的商人因为没有会子,所以也会通过金、银等物向民间换取会子。如此一来,所有的会子最终都将流向实验室下设的工厂。如果从此不再发行会子,则市面上的会子将逐渐消失,而民间也会积累下大量来自国外商人的硬通货。不过如此一来,众位大人所投资的工厂所赚回来的将只是一些会子。但是也不必太过担心,等到朝庭财力充足时,又可按一定比例将其兑换为硬通货。”

史弥远话音刚落,有人问道:“以丞相所言,如果收回这些会子,恐怕朝庭要贴上许多钱吧?再说,仅是这摆钟便可收回三亿的会子么?”说话的人年约六十,李不伟以前从未见过此人,如今听他说话语气,似乎并没将史弥远放在眼里。

史弥远笑道:“目前市面上的会子大约有三亿贯,按现在的价值,大约只值六千万,而朝庭的准备金已有三千万,因此只需再贴上三千万,便可以完全收回这些会子,至于假会子自然是不会回收了。但话说回来,如果能够将所有的会子收回来,说明我朝的财力已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因此众位大人尽可放心。另外,皇家实验室所拥有一些最新技术,这是其它国家几十年也不可能达到的,因此皇上可以考虑用最低的成本来换取其它国家的硬通货。听实验室的驼大人说,玻璃的研制已近成功,而且这种玻璃比起西方诸的国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一个玻璃酒杯的成本仅为十文,但卖给波斯与大食商人却能得到五十倍的利润。摆钟的加工,对于临安钟表厂来说极为容易,但到了其它国家,估计仿制也是极难,更何况实验室下属的工厂还能生产其它更多的产品,听说过不了多久便能制作出镀银的玻璃镜子。镀银镜子这种东西,恐怕其它国家根本无法仿制,因此其利润自然可以上到百倍。再进一步,我朝甚至可以为波斯、大食等国加工兵器,以目前的冶炼技术,大宋的军刀已胜过任何一种兵器甚多,例如可以用二十斤生铁外加五两白银,来换取一把大宋出产的军刀。”

理宗听得吃了一惊,忙道:“兵器制作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机密,如果将如此锋利的军刀卖于他国,岂不是对我朝的威胁?”

史弥远笑道:“皇上不必着急,请听臣细细讲来。对于大食诸国,虽然也能产出宝刀,但其所用到的钢锭却要从几千里之外购买。宝刀固然是极好的兵器,但对于几年后大宋来说,再好的宝刀,又岂能挡得住火炮?臣听兵器厂的人说,过不了多久之后,大宋军中便会装备另一种远距离杀伤武器,而且连发弩车也很快就有样品产出,又何惧只能近身作战的刀剑呢?臣所说的这些兵器,对于大宋来说已是过时的旧式装备,用此来换取更多的铁材与银子,又有何不可呢?”

众人听得史弥远如此分析,均觉得有些道理,不禁对他这个奇特的想法所折服,心想虽然在几年之内也不至于整个大宋官兵都不使用刀剑,但如果能将此作为赚钱的方法倒未尝不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宋的生产技术有着绝对的优势,如果掌握好这个机会,一举解决了会子危机,然后再将这些技术用于民间,恐怕是最完美的结局了,只是引事果真如此简单么?

理宗又问道:“依丞相所言,如果将所有的会子回收之后,是否要大量铸造铜币?”

史弥远摇了摇头,道:“回皇上,之所以要收回所有的会子,是因为会子的信用不佳,而且会子印刷数量与实际准备金不附。等到收到了市面上的会子,朝庭可以再印刷新的纸币,到时我朝民间的生产水平也必将得到大幅提升,因此新的纸币就可以做到按量发行。只有纸币大量发生,才能刺激消费,使得商业高度发展。至于铜币,肯定还是要制造的,但不是用浇铸的方法,实验室此时已研究出铜币的冲制法,这种铜币较铸造的更为耐磨,而且民间根本无法仿造,因此可以铸造不同面值的铜币,而不是以实际重量来定义其价值了。”

此时已有一些人听得连连点头称是,户部尚书史逊忽道:“丞相,倘若为了解决会子危机而加强商业贸易,恐怕会影响了粮食的种植。如今我朝虽然有大半的百姓不愁吃穿,但还有近一半的仍在挨饿,如果百姓都去搞商业贸易,恐怕会……”说到此处,史逊也不知如何继续下去,只是在那里怔怔地看着史弥远。这史逊其实是史弥远的侄子,因此也可以算作是史弥远一党,如今忽然听史弥远说出如此举措,而此前自己又毫不知情,作为户部尚书来说,他自然要先考虑自己的职责了。

史弥远点头道:“史大人言之有理,不过老夫最近有了一批水稻种子,亩产量比以往要高上许多。”说到这里,又向理宗躬身道:“请皇上恕罪,臣是在一年之前,便已派人在城外的私宅中培育这批水稻种子,在没有得到确定的结果以前,臣也不敢妄报。李大人为此也出了不少力,他应是知道一些的。”

史弥远所说的李大人,自然是指李不伟了。李不伟闻言,忙道:“皇上,史丞相所言不假,这种水稻的确能够亩产上千斤。只是眼下这批稻种的数量仍是不多,不过等到明年第一季收割之后,便能得到几万斤的稻种了。”话音刚落,就听满堂惊呼声一片,只听有人颤声问道:“李大人,此话当真?”此人正是史逊。李不伟正色道:“确定不假。亩产一千斤应该算是保守估计了。”他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宋时的重量比公制的斤要少许多,因此一千斤算来并不多,再加上去年的稻种已由七八斤变为六百多斤,因此李不伟说起话来也有些底气。史逊听得清楚,不由得又望向史弥远,只见史弥远微笑着点头,这才相信,心里已开始盘算了起来。

李不伟忍不住又道:“皇上,据实验室众位大人所说,再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有新的物品制造出来,这种新的物品更是容易出手,而且利润也是极高。到时往来于大宋的国外商船将会络绎不绝,恐怕广州与福州两地要修建大量的驿馆了,如此一来又是一笔收入。”李不伟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实验室目前已在设计简单的直流发电机。直流发电机的原理与电动机完全一样,其实电动机本身就可以当作直流发电机使用的。等有了直流电之后,就可以制取氢氧华钠,也就是火碱,同时还可以获得氢气与氯气。火碱是制造肥皂的原料,同时可以炼制稀有金属,氯气更是可以用于制取盐酸与其它化学品。李不伟想得又更远了。

理宗显然没想到今日有如此结果,沉吟了半晌,终于道:“丞相说的也有些道理,只是此举牵涉甚多,须得小心从事才行。朕以为不妨先试行一段时日,在此期间就由丞相负责,六部共同协助办理吧。”

(注:作者不太懂经济学,书中所写基本出于想像,如有不对请指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