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一论风云(1 / 2)
易尘追在里头待了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便出来了,他先窜出屋来,而张先生便站在他身后。
舒凌见之,便拱手作礼,“先生。”
张先生双手拢垂在袖里,“便劳烦舒将军明日辰时将这孩子送来。”
舒凌一怔,便忙欣喜道:“末将之幸。”
至此,沉默了良久的陆颜之才暗暗松了口气。
张先生亲自送着诸位出了院,却在门边留住了陆颜之。
两辆马车背驰而去,待一路尘烟落定,张先生才领着陆颜之重归了院里。
“老师可是有事要吩咐。”
张先生摇了摇头,领着陆颜之返归屋内,坐定了,方才开口:“你做丞相大人的门客多久了?”
“快有五年了。”
“你觉得丞相大人如何?”
陆颜之愕了愕,不知如何作答。
张先生却笑,“没让你议论大人的是非,只是想问你,因何愿为丞相大人的门客。”
“世人只知元帅平定四方、开疆拓土,却时常忽略了丞相大人在朝安邦稳局,自接任丞相之职以来,尽心尽责、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整肃朝纲、提拔能人志士,十年变法以正律制,所行均为中正之事,正是良臣之典范。”
张先生微微颔首,眉头稍蹙着,听罢,便道:“丞相大人恪守臣纲,可惜当今为君者却非‘君道’之主。”评罢,他又问:“你觉得元帅如何?”
陆颜之犹顿了片刻,道:“元帅军功不凡,今世若非有他镇守中原,大黎绝无今日繁象。”
张先生捋着胡须,未明态意,却问:“我闻先前有人遣杀手刺杀元帅,这主意,可是你出的?”
“……”陆颜之给这一问吓得脸色一白,稍稍抚平了些错乱的心弦,便羞愧道:“是弟子糊涂。”
“如你方才所言,朝中若无丞相,大黎朝纲难稳,沙场若无元帅,大黎难得盛世——如此看来,他们二人缺一不可。”
陆颜之静静听来,确是此礼。
“你可否告诉我,丞相大人为何忌惮元帅?”
“老师也见过元帅本人,当知此人生得狼势虎威之相,恐怕未必甘于人臣之位,丞相大人畏的便是他隐而不宣的狂志。”
“你可知,自古以来,盛世之朝多半毁于无端猜忌之中。”
陆颜之突然蒙住了——听老师这话的意思,难道是要为君寒开脱?
“当今陛下年岁尚小,真能稳住朝局的只有这一文一武两位大人,也正因有他们,我们才能看到如今这盛世,才不至于因国君年幼而遭外敌侵袭。”
“可是君寒手段毒辣又俱城府,形事诡谲,旁人根本无法捉摸,我们又如何确定,他当真不藏野心……”
“……”张先生幽然一叹,甩过一眼——孺子不可教也!
陆颜之愕然一语噎在喉口,仍没明白过来。
张先生摇了摇头,叹着数落道:“你啊,脑筋就是太死板,世上岂有那么多非此即彼之事?你怀疑元帅包藏祸心,便一刻也坐不得的要将他除去?若将心智尽用在这些尔虞我诈之事上,如何能辅佐贤良?”
陆颜之突然被他老师给数落蒙了,忙问:“弟子所言可是有不妥之处?”
“岂止是不妥!”
“……”陆颜之垂头敛眉,“还请老师指教。”
“先帝英明神武,临终之前,将辅佐小陛下的重责共交于这两人,其中深意不可不察——丞相素有识人之能,如今朝中能堪大事者,多为丞相一手提拔,”
“是。”
“而元帅,征战沙场、所向披靡,这不单是因为他本人勇武非凡、治军有方,更重要的是,他善于雕琢人才。方才那位舒将军大家都认识,亦是举国公认的可担大局的良将之才;还有那位徐将军,若非元帅培养,只怕如今还是山野莽夫一个,可你看他,战绩不凡,谓之大黎第一勇士——你以为,这两人今日之成,靠的仅仅只是运气?”
经张先生这么一点拨,陆颜之随即便明白过来了。
他们的确都低估了君寒的本事,他培养出了的又岂止是那一票闻名在外的猛将,还有那令人闻风丧胆、所向披靡的铁麟军亦是他一手栽培。
“老师的意思,是该让这两位大人握手言和、共治朝堂?”
张先生点了点头,却只认可了一半,犹有别意挂在眉梢。
“可是君寒此人,不可不防?”
张先生又点头认可了,接着便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可知此语精华何在?”
“知己知彼,诚以服人。”
“没错。”张先生目光略沉,稍稍敛住一脸城府,“元帅之心旁人揣摩不透,此局只破亦不在元帅本身。丞相之所以忌惮元帅,原因无非有二,其一,元帅智谋无双、手握重权;其二,便是因为元帅无人可替。”
至此,陆颜之恍然大悟,“弟子明白了,只要能减轻元帅在朝的分量,所谓威胁便不复存在。”
这回,张先生终于点头完全认可了。
“如何减轻分量?”
陆颜之拱手道:“只要朝中有人能够替代元帅即可——便是让两位大人合作,养出一批良才。”
舒凌的信不日便到了沧海阁,君寒阅了信,便顺手搁入一旁的信匣里。
今日徐达来向他汇报观海司的情况,正好也赶上了这个好消息,便在一边傻乐,道:“想不到少爷还真能被张老先生看上,听说他老人家都好几十年没收徒了,京中不少达贵公子都被拒之门外,咱少爷还真有福分。”
君寒浅笑未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