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之乱细考(前传删除的史料)(1 / 2)

加入书签

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但是分成很多部落,《西羌传》说羌人种落大约有150种;其中有8支部落在赐支河首以西,蜀地汉中以北,又有1支“参狼羌”定居在武都郡;有52支部落相对衰弱,或消失或迁徙,没有留下太多记载;剩下89支中,以陇西郡的“钟羌”最为强大,“发羌”和“唐旄”距离汉界遥远,没有来往,“牦牛、白马羌”在蜀地、汉中一带。

在这些部落中,有些部落愿意接受东汉政府的管辖(如湟中义从羌),有些部落则与汉人敌对。在汉安帝和汉顺帝时期,先后爆发了两次均持续十多年的羌乱,至汉灵帝初,段颎在凉州讨伐叛羌,持续作战一年多,换来以后十多年的和平。

范书《西羌传》:自羌叛十余年间(107-118),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自永和羌叛(136),至乎是岁(145),十余年间,费用八十余亿。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

本文就讲汉末自中平元年(184年)起,凉州再度爆发的叛乱过程。从凉州这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汉末乱世。

湟中义从考

在汉末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群体,被称之为“湟中义从”,顾名思义,这是一群居住在“湟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他们为东汉政府效力,南征北战。

例如在永和四年(139年),护羌校尉马贤就率“湟中义从”及羌、胡兵万余骑击败烧当羌叛军。

延熹二年(159年),护羌校尉段颎率“湟中义从”等共一万两千骑,在湟谷等地击败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叛羌。

建宁二年(169年),段颎率军讨伐叛羌时,叛羌包围段颎军营,高声叫骂,质问“田晏、夏育在此不?湟中义从羌悉在何面?今日欲决死生!”

田晏、夏育是段颎手下猛将。

到了中平六年(189年),前将军董卓拒绝朝廷以他出任少府的任命,写奏章解释时,就提到麾下的“湟中义从”和胡人士兵阻拦自己离开。

其实,“湟中义从”的民族成分,按照《段颎传》记载,是有羌人的,很容易理解,这些羌人是归附汉廷的;按照《庞参传》,又是有胡人的。

按照《西羌传》末的记载,这部分胡人本来是月氏人,在西汉时,其王被匈奴冒顿所杀,因为战乱的缘故,有一部分月氏人迁徙至羌人居住地,互相通婚。

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人,开辟湟中一带,这部分月氏人就归附汉廷,与汉人居住在一起,并为汉廷效力,被称呼为“义从胡”。

实际上,这些月氏人并不是全心效力汉廷,他们跟随汉军作战时,看形势好,就努力作战,形势不利,就脚底抹油。

至少从段颎、董卓这些人的记载来看,他们总体上还是效忠长官为主,对汉人不存在有特殊感情。

就分布来看,主要是居住在湟中、令居一带,还有数百户住在张掖郡。

汉末之乱

中平元年(189年)十一月,湟中义从胡人北宫伯玉和先零羌部落发动叛变,很显然,这位名叫“北宫伯玉”的人就是月氏人,本来是效忠汉廷的“义从胡”却乘着黄巾之乱时也选择叛变,可见他们对汉廷的不满。

这种情况与六月的交州叛乱应该是类似的。交州的驻军发生叛乱,俘虏了交州刺史和合浦太守来达,后来朝廷派贾琮前往交州平叛,贾琮找当地人询问缘由,当地人说“赋敛过重,百姓莫不空单,京师遥远,告冤无所,民不聊生,故聚为盗贼。”可想而知,凉州的湟中义从能参与叛乱,大概情况莫过于此。

而先零羌则是汉廷的老对手了,基本上凉州每次羌乱都会有这个部落的身影,先零羌主要居住在北地郡,在段颎讨平羌乱那次,先零羌是选择投降了的,十多年过去了,不满的种子又再次发芽。

其实这次叛军的组成并不止北地郡的先零羌人、湟中义从这两股势力,检索史书记载,我们还可以找到如下记载:

范书《董卓传》:陇西郡枹罕、河关两县的叛贼。

李贤注引《献帝春秋》:凉州义从宋建,王国。

这“宋建”在各书各处,“宋”或写作“宗、朱”。宋宗互讹,在史书上较常见,莫衷一是;写作“朱”,则是出自汲本与集解本的范书《献帝纪》,算是孤证,可信度更低。以三国志吧集解中擎骥意见,检《武帝纪》建安二十年引《典略》作宋扬,故以从众原则,推测以“宋”为是,通鉴亦作宋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