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潜移默化(1 / 2)
林堇虽然不想考科举,但既然答应了林如海,说话算话,到了上学的那天,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老老实实的去扬州知府家上学去了。
只是虽然在扬州知府家里任教的这位李先生也是进士出身,但教学水平和贾雨村比起来差着十万八千里,而且态度也很有问题。
才上学没几天,林堇就挨了好几次手板。她挨打并不是她没答上来先生的问题,或没做出来文章,而是因为她问了一些四书之外的东西,但也并非这个世间读书人所认为的杂学,和科举还是有点关联的,可李先生答不上来,恼羞成怒,打着“不务正业”的旗号教训了她好几次。
看破了李先生是那种,除了四书之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的迂腐书生,而且教她写八股文的时候,也不解释为什么要这么破题,为什么这样写等等,只是干巴巴规定,这样不行,就得那样,仿佛做数学题一般,让林堇这学上的累死了。
……
林堇这学上得累,黛玉则正相反,她在贾府这学上特别轻松。
荣国府里的三位姑娘读书的地方在后花园里收拾出来的两间房子里,给她们上课的是一个发白齿摇的积年老儒。
别看黛玉在进府的时候,贾母问她读的什么书,她答:只刚念了《四书》。其实是谦虚,要知道,她可是能帮林堇写八股文的,因此四书五经皆通。
原本她问贾母,姊妹们读得什么书?贾母说的那句“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让她以为贾母推崇“女子无才就是德”那一套,因此后来见宝玉的时候,被宝玉问起读何书时,忙按照揣测来的贾母心意改口为“只是些许识几个字”。
但等她和三春一起上学之后,黛玉觉得她那天可能猜错贾母的心思了。外祖母家的这几位表姊妹读书,只怕真如外祖母所说,不过是认得两个字罢了。因为迎春、探春和惜春都学得太过浅显,都还处于启蒙阶段。
迎春虽然是姐姐,都已经上了四年多,快五年的学了,但进度和探春却是一样的。她俩已经学完千、三、百,正在听老师讲解《声律启蒙》这本书;而惜春则刚刚学完《千字文》,正按照老师的要求背着《三字经》里面的“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这几句。
对此,黛玉很是不解,觉得外祖母可是培养出母亲那样诗书风流的人物,怎么可能不重视读书呢?随着她对事情的了解,这才明白,这位老儒是府里请来教导元春的,三春不过是沾光,跟着一起学习罢了。
因此,元春在的时候,作为教授的重点对象,这位老儒的心力大部分都放在了她身上,哪怕在早已经确定会被送进宫,给元春作伴的大丫头抱琴身上,花费的心思都比三春多。这样一来,他哪里还顾得上三春他们,所以,她们能学成现在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以黛玉的水平,跟三春一起上课,宛如大学生上小学,无聊得很,可不去上学,府里的同龄人,三春和宝玉都上学去了,她没了伴,在府里又没有其它事,不免有些无趣,因此想了想,她将林堇给她的数算书拿到了课堂上,学了起来。
不是她不想拿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实在是她担心她拿到课堂上之后,被三春看到之后,觉得她书读得比她们多,有炫耀,甚至压她们一头之嫌;而拿数算书,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黛玉的术数正处于刚启蒙阶段,只有小学二三年纪的水平。
黛玉带数算书上学堂,可谓是歪打正着,因为她要是拿四书五经来学堂,遇到不懂的向贾家请来教三春的这位老儒,说不得能把这位老儒逼得辞了馆。
别看这位先生被冠以“老儒”的称号,其实他连个秀才都不是,只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不过因为和族学里的贾代儒曾经是同年,关系不错,因为这层瓜葛,被贾代儒举荐进府教三春读书。
碍于男女大防,在找不到合适的女先生的情况下,元春又是早早就被确定要送入宫的,决定了教她读书识字的如果是男子,必须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当家做主的王夫人出身的王家根本不让女孩子读书识字,所以,王夫人对教导元春学问的老师学问并没有太高要求,见这位老儒年纪合适,也没说让人打听一下学问如何,就非常干脆的答应让其入府做馆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