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五章 治河策(1 / 2)

加入书签

皇帝赵顼下诏征集治水之策,虽然献计的人不少,可大多都是滥竽充数,有的则是老生常谈,根本没有什么可行之策。

赵顼对此大为遗憾,怎地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大宋朝的英才都到哪里去了?治理黄河当真就这么难?没有一丁点的办法?

殊不知,因为六塔河与二股河方案先后失败,朝中官员们对治河当真是没有多信心。即便有想法,也不敢轻易讲出来。要知道,黄河已经把大宋朝折腾的够呛。这个时候出手,如果能顺利治河那自然最好,是大功一件,如若不能,必然会被人各种咒骂,甚至是穷追猛打。韩琦那种稳如泰山,官家异常宠信的待遇其他人是不会有的。

一句话,收益渺茫,风险很大!

所以,朝中官员们大都噤声了。除了些许忠义之士和一些投机取巧之徒,在治河这件事上全都不发声了。说到底,大宋朝治理黄河绝对不是个工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所以朝臣们很敏感。

不提建议,不代表没有意见。

一旦某一个方案被提出,却有各种各样的讨论,自然是反对者居多,可以瞬间放方案批的一无是处。貌似大宋朝的官员们吐糟已经成为习惯。

赵顼当真有些无奈了!

就在他即将打算放弃的时候,一道奏折递到了垂拱殿。上书之人是威远侯,兵部侍郎林昭,至于内容则是一道治河策。

赵顼急忙打开一看,瞧瞧内容之后顿时眉开眼笑。拿着奏疏兴高采烈地去上朝了。至于下面一道某御史弹劾河北路某重臣的奏折。暂时被他忽略了。

以至于伺候的内侍们都大为惊喜。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愁眉苦脸的官家龙颜大悦。他们虽然不知道内容,可有一点他们能确定,上书的这位大臣怕是要发达了!

至于是谁,唯有前去传旨的宦官黄怀信知道,此人正是威远侯林昭。林大人乃是大宋朝的新秀,他们都是有所耳闻的。年纪轻轻便封侯了,这次只怕是又要大获重用了。这不,官家让他去传林侯爷入宫参加大朝会!

林昭虽然挂着兵部侍郎的名号。可实际上是个虚衔,和谈回来之后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加之他在西北打仗、和谈,劳顿了许久,自然要给他放个大假,回汴京之后一直在休息,平日也不上朝。

今日大朝会,汴京各部院,重要衙门的官员都全都会参加。这么齐全的状态,要么是大节庆,要么就是有重大事情讨论。

官员们都知道。讨论的主题肯定是黄河水患治理问题。大名府的决口至今尚未堵,降雨还在继续。黄河水滔滔不绝流向河北,官家肯定着急万分。只是即便是大朝会又有什么用呢?前面已经好几次了,都是无疾而终。

治河接连失败的状态下,谁都不敢贸然开口,也没有那个能耐!不得不说,号称能臣名士济济一堂的大宋朝,官员们搞斗争都有一套,可是办实事似乎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大朝会在大庆殿召开,这可是汴京皇宫主殿,规模宏大,容纳的官员自然也不在少数。皇帝赵顼驾到之后,官员们纷纷见礼。这个时代,君臣之间的差别只是皇帝坐着,大臣们站着,这是太祖赵匡胤的手笔,却不需要跪拜。

赵顼落座之后,便朗声问道:“大名府黄河决口已然半个多月了,征集治河之策的诏书也下达许久,诸位可有良策?”

朝堂上顿时一片默然,没有一个人吭声!一如既往的如此状态,已经持续了许久。不过有的细心的官员已经注意到,官家今天的神情不同寻常,莫非是有什么变数?不成够吧?

“怎么?都没有吗?”赵顼冷冷问了一句,略微有些不满,眉间却又有几分得意。

“你们没有,朕这里有!”赵顼猛地一拍,一份奏疏落在了御案之上,气势陡然间强盛了许多。

不过官员们的反响很差,大部分都没有在意,甚至没有一点惊疑之色。最近的方案还少吗?可大都是夸夸其谈,有几个可行的呢?他们已经做好吐糟的准备了。只怕官家又是过于着急了。

不想,皇帝赵顼朗声道:“传林昭上殿!”

林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