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从量变到质变(1 / 2)
虽然没有在山海关外的大战中再次遇到那个黑暗中令人恐怖的身影,经历过不少恶战的多尔衮、多铎也决定不再冒险,而是选择在山海关前修整等待后续大部队到达后再进一步兵临北京城。
这一次入关之议本来也没有打算决定取得整个中原的全胜,能够像当年的五代后期的辽国一样越过燕山并在汉人的边疆立住脚跟就已经算的上是天大的好处了。最不济:全占整个辽西走廊乃至长城一带的关隘要地、进一步整合蒙古,仿汉初或者宋朝那样牵制一下北方的强势政权让汉人处于分裂之中,也是一笔极为划算的买卖。如果仅仅从经济上说:经过多次劫掠还有对朝鲜的压服,即便在小冰河时代、整个辽东农耕区加上部分蒙古乃至朝鲜的供应,已经完全可以维持一个拥有十万满蒙汉三族八旗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经济所需了。读过不少书的满州上层中的一些人可是牢记过当年的金国进驻中原后所遭遇到的教训。
当然,不冒进追击归不冒进追击,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还是有不少夜不收与侦骑在临近三十里以内的地方互动。十骑为一队、整整一个骑兵牛录的一二百骑也往往在想去不算太远的范围内展开行动。任何散兵游勇甚至上千的伏兵想要一举消灭百多名满洲精兵都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就算集结足够的精锐和力量勉强可以做到,那些骑术突出的侦骑按照以往的经验相当数量的游骑也可以突围也可以突围。
就在临近傍晚,一路满洲游骑准备回营的时候,一个飞奔的身影似乎从远处逼近过来。
上百名满洲骑兵迅速做出了张弓搭箭的准备。作战经验的满洲精骑见到来的是当个强手,不愁箭支不够,在一百二十步左右的抛射距离上就展开了一轮轮抛射放箭。
接连不断覆盖过来的箭雨这让张伟选择即便在这么远的位置上也不得不时刻躲避和注意着袭来的箭支。正常的情况下,再高的高手也根本无暇展开还击。与此同时,因为城头上的教训,并不敢大意的满军迅速有人吹响了号角,其他方向上的骑队也迅速的逼近过来。可是这一切的应对和判断,仅仅是基于认知常理范围之内的高手罢了。此时的张伟仅仅利用简单的三四两重量的马尾铅弹,在手中甩出的速度就已经超越了这时代最强的强弩。在百步左右距离上也几乎让人避无可避。
不断移动的情况下随手而出的铅弹投石索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对于并不算密集的骑兵不能说弹无虚发,也是命中率过半。仅仅不过两三分钟的时间,出手的百余枚三四两重量的带尾铅弹就打到了数十骑,彻底击溃了一个骑兵百人队。
仅仅击溃百多名骑兵当然不是张伟的目的,这些骑兵、特别是骑兵头领身上的衣甲才是目的。
在明军或农民军那里,除非是主将元帅,否则就是一般军官或者寻常家丁也很少有质量过硬份量也足的包铁棉甲。可在此时可以从二十多年来累积歼灭的数十万明军中挑选铠甲,自己还有不差兵工能力的满军。普通披甲兵的铠甲或许在张伟的眼里还不太合格,可是骑兵中的百人队精兵头目行营护军的铠甲就是抵御绝大多数满兵自己射出的箭也足够了。尤其是在往往很主意配套的情况下一人双甲的情况下。
在掠夺了两套看起来还算合身的满洲铠甲之后,张伟对其他兵器乃至过去曾经视如珍宝的满州优良弓箭之类就没有多少兴趣了。实战证明:虽然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武艺的层次越高、弓箭的优势就相对越大;可是当实力达到一定层次之后,白兵肉搏的效率就会更高,局面反转过来。更重要的是如果同这些满军对射,自己同一时刻遭遇的敌人和攻击就更多,更不安全。远不如利用速度优势和近战优势肉搏血战清理敌人的效率高。因此通过投射手段缴获几套铠甲可以披身之后,张伟对于其他兵器也就不在有那么大的兴趣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