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以点带面(1 / 2)

加入书签

下午,益州州廨,结束见客的梁森,躺在榻上闭目养神。

自从拿下成都后,他几乎是连轴转,处理各类事务,召见大量佐官,布置诸多事宜。

又连日见客,亦或是在城中巡视,以安抚人心。

数日下来,感觉比行军打仗累多了。

但不这样不行,建房子,地基牢固与否很重要,所以即便夯地基很累,也得干好。

打仗,只是他的职责之一,战争结束,并不代表大功告成。

接下来,如何稳定蜀地局势,如何恢复民生,是梁森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保证粮食生产,若今年蜀地发生饥荒,朝廷是没能力赈灾的。

那晚,城内有人做内应开门献城,于是官军轻而易举拿下了成都,没有损失多少兵力。

加上之前他派出兵卒在城外耕田、种地,今年的春耕基本上算是正常开展。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一旦耽搁了春耕,就会影响粮食收成,若真是那样,成都地区的粮食在明年秋天以前,会很紧张。

其次,稳定人心,所谓“人”,包括平民百姓,以及地方大族。

官军入城后,很快控制了城内局势,俘虏了包括周国益州总管宇文招在内的大量文武官员,并将周军各营缴械,分散看管起来。

但梁森没有懈怠,派出军司四处巡视,监督各部兵马严格执行纪律,不得烧杀抢掠,不得扰民。

尽可能做到对成都百姓秋毫无犯。

这是笼络人心的必要做法,毕竟二十多年前,魏军入成都后,都能做到不扰民。

此外,他接见了几个献城有功之士,包括居中牵线搭桥的本地大户柳定。

对于这几位,梁森当然要好好夸奖、安抚一番,要上书,向朝廷为这几位表功。

并召集成都地区有头有脸的人物,宣布了三项决定:

一,城外田地虽然已被官军将士耕种,但官军并无占地的意思,纯粹是为了赶农时,保秋收。

但是,将士们不能白忙活,耕地、播种的相应开支和工钱,地主们要按往年时价结算一下。

二、秋天,官府会在成都开科举,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入仕,这是皇帝特许的科举,今明两年的秋天都会举办,以便蜀地英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

每一次考试,分三级,难度递增,均在一个月内完成。

三、从今年开始,朝廷免蜀地各州十年赋税,以便百姓休养生息。

四,官府会陆续推行一些政策,但大体上都是参照“武陵王故事”,在其基础上细化或者变动。

这四项决定,针对性很强,让成都以及其他地方的大族心定,也让百姓能够喘一口气。

人心定了,事情就好办了。

那么,什么是“武陵王故事”?

梁森睁开眼,坐起来,从旁边书案上拿起一些资料,再次翻阅。

武陵王,即萧梁时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

萧纪为梁武帝萧衍第八子,入蜀为官多年,把蜀地治理得欣欣向荣,仅就这一方面而言,萧纪很得蜀地民心。

可惜的是,后来梁国内乱,魏国趁火打劫,挥师入蜀,萧纪兵败身亡。

但萧纪治蜀的经验,值得朝廷借鉴,所以现在宣布依“武陵王故事”来治蜀,蜀地百姓至少会对新官府有些信心。

而萧纪当年,是怎么治蜀的呢?

梁森仔细琢磨过,觉得这位宗王针对蜀地的情况,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数百年来,蜀地饱经战乱,大量的编户民流失,使得许多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出现了不少空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