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敖鸣认输!云中鹤逼婚!(1 / 2)

加入书签

沧浪行省乡试的舞弊案,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始,然后无声无息的平息了。

留给无数人的只有无尽的遐想。

人是一种非常空虚的群体,对于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圆满的高潮结尾。

绝对不能虎头蛇尾。

而这一场科举舞弊案,就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大家期待的就是一场惊天的大案,你现在忽然告诉我,没有舞弊了?

这不行?我们不满意,这里面肯定有阴谋。

这就相当于我裤子都脱下来了,你就让我看这个?我要的大戏呢?

但是幸好,他们还是等来了高潮。

月旦评十三名士的人头,足够让你们嗨了吗?足够满足你们八卦的心灵吗?

足够了,足够了。

对于江州城的百万民众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反派大BOSS。

这一场阴谋,一定要有一个大BOSS。

甭管这个BOSS是谁?但一定需要有。

敖玉和敖心没有成为这一场科举舞弊案的反派大BOSS,月旦评十三名士成为了这个大反派。

这也就圆满了。

人们愿意接受,也愿意相信。

反正这个阴谋也足够大,结果也足够震撼,全部五马分尸。

但所有人想起来了啊。

这一场大戏的主要角色,不仅仅是月旦评十三名士吧?

还有敖鸣公子,还有魏国公府?

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啊,于是无数的人群,再一次涌向了魏国公府,涌向了敖府。

……………………

魏国公府内。

敖亭,敖景,魏国公段弼,小公爷,段莺莺,魏国公夫人,老夫人,全部静静无声。

太守尉迟端已经不敢来了,因为他已经被吓坏了。

在这场舞弊案中,太守尉迟端的态度是有些出格的,他言语中的指向性太强了。

你说相信官府一定会调查真相,还给大家一个公道,这并没有什么。

但是你说不管舞弊的人是谁,不管他身份有多高,都一定要追究到底。

这是什么意思?现在真相大白了,并没有什么舞弊,一切都是月旦评组织阴谋。

太守大人你当时的话口口声声说有舞弊?

怎么回事,你和月旦评十三名士是不是一伙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敖鸣轻轻一声叹息。

这句话本是一句好话,但此时从敖鸣口中说出来,却显得尤其冷酷,甚至是怨恨。

几天之前,民意还在他们手中,覆雨翻云,眼看就要将敖玉彻底拍死了。

但转眼之间,民意就瞬间逆转了,掌握民意的就变成了敖玉一方,月旦评组织反而被活生生拍死了。

敖鸣不知道炸弹这个词,否则他会说民意如同炸弹一般。玩好了,能够把敌人炸得粉身碎骨。但稍有不慎,自己就粉身碎骨了。

所以,他真正想说的大概是:人心似水,民动如烟。

关键是接下来怎么办?

如今外面还有几千人围在国公府外面呢,等着敖鸣表态,等着段莺莺表态呢。

之前你们可是签订了契约的。

一旦敖玉夺得乡试前三名,敖鸣就自动放弃所有继承权。

魏国公府就要把段莺莺嫁给敖玉。

众目睽睽下,万人见证。

“现在的问题是,民众已经玩上瘾了,真迫不及待地替我们党同伐异。”敖鸣道:“既然月旦评十三名士成为了大反派,那他们也蠢蠢欲动要把我们也划过去做反派。”

小公爷道:“那怎么办?我们现在就表态?”

敖鸣道:“不,不急。人心很贱,不能太快满足他们。三天之后,月旦评十三名士才被车裂,在那之前民众都有一个巨大的期待在支撑着,他们都等着车裂的一瞬间,在这之前他们还是能够忍得住的。”

“民众又充满了恻隐之心,他们以为自己很渴望车裂,渴望坏人得到惩处。但是月旦评是一个名士被车裂的瞬间,还是会彻底震到他们,甚至会吓到他们。”

“人往往容易原谅死者,口口声声死者为大,所以车裂的瞬间,所有的罪过也就烟消云散了,我们就算要表态,也要在车裂之后再表态。”

小公爷道:“表态?怎么表态?难道你就这么心甘情愿放弃怒浪侯爵位吗?”

敖鸣淡淡道:“小公爷,战场已经变了。我已经连输了两场了,若还想要争夺什么怒浪侯爵位,会身败名裂的。”

段莺莺道:“这次所谓的科举舞弊案,我们也有参与,皇帝陛下会动我们吗?”

敖鸣道:“等着吧,看皇帝陛下有没有旨意给尉迟端,具体是什么旨意?然后看林相的指示,我们该如何表态,就看林相的意志。”

……………………

京城,一间密室之内。

三个人静静坐在那里,一个是林相,一个是二皇子,另外是一个须发全白的老者,他便是名士杜晦,京城月旦评的掌舵者。

“我们月旦评在江州的那十三个人可以死,皇帝陛下要震慑所有人,我们已经被震慑到了。”杜晦淡淡道:“接下来就请二皇子和林相救命啊,给我们一条活路吧。”

他明明说的是哀求之语,但是态度却非常冷淡,甚至是傲慢。

二皇子笑道:“杜先生言重了,言重了。”

林相道:“杜先生,此事可大可小,所以接下来,还请你们谨言慎行了。”

杜晦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接下来我们会缩着脖子的,话都不敢说半句。”

林相道:“非常时期,还请见谅。”

什么是非常时期,大赢帝国和南周帝国的谈判正式破裂了。

接下来,大赢帝国就要公开宣布占领无主之地,甚至直接把无主之地划为大赢帝国行省了。

这样一来,去年的那一场大战,就又要掀起了惊天的狂澜。

到那个时候,这一战的胜负就要有一个定论了。

说破天去,这一战南周帝国都是失败,而且是巨大的失败。

南周帝国这么一个强大的帝国,过去在太上皇统治下,执行南下战略,完全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今万允帝上位了,执行了北上战略,结果造成了如此大败。

这会造成何等巨大的舆论?

民意会如何沸腾?

而月旦评组织,掌握着天下许多舆论权。

所以此时在江州,乡试科举是天大的事情,但是放在整个南周帝国,敖鸣和敖玉争夺继承人之事,完全是微不足道。

也是靠近皇宫,气息就越是凝重,因为这里就是暴风眼。

大变将临。

所有人都要为即将到来的剧变,做好一切准备。

如果应对得好,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舆论风暴。

如果应对不当的话,那就会是一个惊天的政治风暴,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粉身碎骨。

所以此时京城的所有大员,几乎全部屏住了呼吸,等待这一场风暴的到来。

但是在江州,所有人感知就迟钝了许多。

这就如同2008年的经济危机,作为暴风眼的华尔街,其实在几个月前就已经预知了,并且做好了一切准备。

他们在最坏的局面下,做好了最妥善的打算。

等一切准备就绪,然后再猛地引爆这场经济危机。

而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则需要等到电视上宣布雷曼兄弟破产,N多专家公开宣布经济危机来了,他们才知道经济危机到来。

而此时南周帝国要面临的则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

而且这场政治危机因为赢佉的被俘,已经延长了半年,但终究还是要爆发的。

南周朝廷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场政治危机,从硬着陆变成一场软着陆。

也就是说用屁股着地,千万不能是脑袋着地。

那什么是软着陆呢?

战败的责任到大皇子周离为止,那就是软着陆,因为这些人都是皇帝陛下的肉垫。

而如果战败的责任牵连到皇帝陛下头上,那就是硬着陆。

而如果有人喊出什么还政太上皇,那就不止是硬着陆了,而直接就是脑袋炸裂。

林相道:“杜先生,那不如就借这一次契机,您公开宣布一下闭门思过之类的?至少表个态对吧?”

表态?表态什么?

南周帝国政治危机正式到来的时候,月旦评组织掌握了巨大的舆论权,就一定要听话,一定要可控,不能是引爆危机,反而要帮忙灭火。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皇帝的武器。

包括这一场江州所谓的科举舞弊案,包括月旦评十三名士的死。

当于铮把这件事情密报给皇帝的时候,皇帝是很高兴的,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很好的武器。

杀鸡儆猴!

这等于是把月旦评组织的把柄直接握在手中了,你们若是不听话,敢乱说话,那就别怪我把这次案件扩大化。

你们为了报复敖玉,竟然鼓动几万书生闹事,而且还准备制造一场骇人听闻的血腥大案。

江州十三名士有罪,难倒你们其他地方的月旦评组织就清白吗?

不见得吧,你们也不干净!

所以刀子就握在皇帝手中,你们不听话就一刀砍下去,不断地杀。

看是你们这些名士的脖子硬,还是朕的刀子硬。

杜晦道:“好,我宣布,大周帝国所有的月旦评组织,全部闭门思过,停止一切活动,持续两个月。”

月旦评的活动非常非常多的,什么学院开幕啊?什么诗文探讨啊?什么大辩论啊。什么公开讲学啊?

总之这个势力的舆论权力非常巨大。

林相笑道:“那辛苦了。”

……………………

当天!

杜晦公开宣布,江州月旦评组织的腐化堕落,让他非常痛心。

痛定思痛,从今日起,京城月旦评组织全员闭门思过,停止一切活动,持续两个月时间。

接着,其他行省的月旦评组织负责人也纷纷出面表态,全员闭门思过,停止一切活动。

月旦评组织闭嘴了。

就等于最不受控制的舆论势力被控制了。

林相来到皇帝面前,禀报此事。

“读书人,是我们大周帝国的希望,要允许人犯错,知错就改,那还是大有希望的,不能一杆子打死人。”皇帝微笑道。

林相叩首道:“圣明无过于陛下。”

皇帝道:“红棉国那边,如何了?”

林相道:“已经谈妥了,他们仰慕我大周,想要成为我大周藩属,称臣纳贡。而且不止红棉国,还有周围六个大小王国,都要称臣纳贡,这些国主渴望进京,觐见陛下天颜。”

皇帝道:“难为他们有孝心,一路上要照顾好。”

林相道:“臣遵旨。”

这一切,都是为了接下来的政治危机做准备的。

一旦大赢帝国宣布占领无主之地,为整场大战的胜负盖棺定论,那南周帝国就需要胜利的消息掩饰,提振民心。

所以这六个要称臣纳贡的国家,就成为最大的缓冲剂。

皇帝器重林相,便是如此,办事实在是妥切。

“还有一点,赢帝国在我大周的卧底密探,不得不防,尤其是有分量的书生,名士,一定要辨别清楚,有没有可能是赢帝国的卧底。”皇帝说道。

他的话没有说完,那就是所有有舆论能力的名士,都要注意监控。

林相道:“正要启禀陛下,我们打算重修《炎史》,所以要召集天下名士入京,闭门修史,这是名单,请陛下过目。”

林相送上去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名单。

所有可能是赢帝国卧底的名士,所有不受控制的名士,所有大放厥词过的名士,全部都在其中。

以修《炎史》的名义,把这群人召集进京,关在国史馆内几个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