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中日友好2靠棒子(1 / 2)
1948年一月一日,第二任新中国的领导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这一天,进入天安门广场,组成装甲兵方阵的,是整整48辆47式坦(蟹)克——因为其是1947年定型量产而得名。
该型坦(蟹)克,是德国现役的主战坦(蟹)克e50的中国版,其标准重量为36吨,五对负重轮,扭杆悬挂,主炮为一门105毫米/50倍线膛炮,其一出场,就让应邀观摩的苏联军方代表瞪圆了眼睛。
在1947年时,苏联红军也开始了下一代新式坦(蟹)克量产换装工作,该型坦(蟹)克正是历史上著名的t54坦(蟹)克,使用100毫米口径的坦(蟹)克炮,标准重量差不多也3吨左右。苏联人郁闷的发现,东方的“中国小弟”,其主战坦(蟹)克的主炮口径居然超过了苏联坦(蟹)克。
虽然苏联红军自己,还拥有使用122毫米坦(蟹)克炮的is斯大林重型坦(蟹)克系列,但是主战坦(蟹)克的火炮口径居然输给了中国人,这让苏联军方心里很是不爽。
47式坦(蟹)克是由德国方面的开发的e50坦(蟹)克的简化版,德国陆军自己装备的e50坦(蟹)克,标准全重高达四十三吨,使用相同的坦(蟹)克炮,安装有垂直稳定瞄准仪,备弹42发。之所以吨位比中国的多出七吨之多,主要原因是e50是47式的改进升级版。
e50的前身,德国的安装了4号坦(蟹)克,使用截短炮管的,88毫米/52倍坦(蟹)克炮,其战斗全重34吨。不过该型坦(蟹)克只是过渡产品。只生产了五百多辆就被更先进的e50取代。
所以更新换代如此之快,一是德国在战后迅速和英国修好,加上与苏联的紧张关系改善,德国在东西线战略形势“从来没有象现在这般好”。二则是汉娜只是把三十吨级别的四号坦(蟹)克视为开发下一代四十吨级坦(蟹)克的“过渡产品”,原本就没有想大批量生产。三则是四号坦(蟹)克的开发过程中,在汉娜的强力干涉下。完全是按苏联人开发坦(蟹)克的思路开发的。四号坦(蟹)克坦(蟹)克虽然纸面上的性能极出色,但人机工程很不佳,车内空间狭窄,人高马大的德国坦(蟹)克坐进去实在难受异常,很受坦(蟹)克兵的诟病。
1943年后,新中国开始大量地引进行德国技术和设备尝试生产三十吨级的坦(蟹)克。在德国坦(蟹)克兵眼中诟病连连的四号坦(蟹)克,在中方这儿却好评如潮,东方人相对矮小的体型很适合该型坦(蟹)克,而后决定引进其生产线。
当时林汉更看中的是e50。不过e50属于40吨级坦(蟹)克范畴,生产难度更大,就连德国自己也才是新产品,不可能当时就卖给中国。本着先谈有,再谈精的原则,最后还是引进了这款四号坦(蟹)克的改进型,名为e36的坦(蟹)克。
1944年后,汉娜期待e战车计划开始实施。这时。随着英德关系改善,和英国进行了技术交换后。尤其是得到了让德国人眼馋不已的制炮技术后,坦(蟹)克设计师成功地开发出了新一代使用105毫米坦(蟹)克炮e50坦(蟹)克。e50坦(蟹)克是在四号坦(蟹)克的基础上再开发的,其零件和四号坦(蟹)克的通用度高达百分六十。和四号坦(蟹)克相比,主要的改进是加大车内空间以改善乘座舒适性,而车体长度稍有放大,同坦(蟹)克炮口径也放大。其车内备弹43发。
而在此之前,在林汉要求下,德国设计师将旧有的四号坦(蟹)克进行改进,体重增加到36吨,重新设计炮塔座圈以便能使用和e50相同的坦(蟹)克炮。
德国方面把这款改进后的四号坦(蟹)克称为e36。但实际上德国陆军并没有大量装备,只是将一个坦(蟹)克加强营约十二辆的四号坦(蟹)克按这个标准进行了改进用于测试。但其生产图纸和生产线以及模具,却全部打包卖到了中国,交由中国安徽的东方红坦(蟹)克。
在德国技术师相助下,1947年后,中国方面用两年多的时间消化吃透了全部的技术,终于可以自己自行生产。
和德国装备的e50坦(蟹)克相比,47式坦(蟹)克的优势在于机动性更好一些,缺点是人机工程不如对手对坦(蟹)克兵友好,以及备弹量不如,仅有炮弹34发——不过为36吨级的坦(蟹)克,34发炮弹也已是极限,苏联的t54/55坦(蟹)克也都是这个数量,而斯大林式坦(蟹)克系列,通常炮弹更少得在30发左右(其中is2只有28发)。
历史上t54坦(蟹)克的34发左右的存弹量,对坦(蟹)克来说 稍少了一些。不过对玩坦(蟹)克海的苏联来说,他们在战场总能聚集足够多的坦(蟹)克形成数量上的大优势,34发的弹药足矣。而新中国也是有能力在未来和苏联一般玩坦(蟹)克海的国度,所以这个弹数倒也适合。而德国方面,34发就明显不足了。所以造价相对于便宜很多的e36在德国最后被更厚重,弹药更多的e50所取代。
一月一日的阅兵式上,除了47式坦(蟹)克外,还有二十四架歼1(即ta183)编队和同样的数量的歼2战斗机(即me262)编队飞过主(蟹)席台上空。
这一年多来苏联人自己虽然也弄出了米格9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但由于发动机技术不过关,生产出来的喷气机全成了机库皇后,发动机使用寿命很低,飞行(蟹)事故更是屡出不穷。而中方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这两款战斗机,都在北海道上空通过实战证明了自己。
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让心里有鬼的苏联也感到了不安。而1947八月,日本变色,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后,当时朝鲜在苏在华人员,都看到了朝鲜半岛脱离日本统治独立的希望。
于是朝共人员趁向中苏两方提出请求,要求两国共同联手向日本施加压力。帮助朝鲜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
而苏联人在朝鲜问题上,其心态同样也是矛盾的。
因为地理交通的原因,苏联在远东地区能投入的力量很有限。虽然目前的情况看,苏军在远东的力量还在中国之上,但斯大林很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继续,双方的实力对立迟早会发生逆转性的变化。虽然目前中苏友好,双方的边境基本都是处于表面上不设防的“互相信任”的友好状态。但斯大林怎么可能将远东的安危全押在所谓的“中苏友好”之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