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你不仁我不义(1 / 2)
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邦昌、耿南仲主和,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在他们看最关键的问题是皇帝必须巩固皇位,牢牢控制皇权。小皇帝皇位不稳,皇权不牢固,只要有个风吹草动,不要说收复河北幽燕了,就连大宋江山都保不住。
吴敏、李纲主战,坚持先收复河北和幽燕,再稳定国内。在他们看来,大宋利益至上,国祚利益至上,皇帝的利益要服从大宋利益,如果国祚利益都不能保证,皇帝的利益又如何保证?大宋的江山都岌岌可危了,皇帝的皇位还能牢固吗?
两个观点都是正确的,持这种观点的中枢大臣们经过几天的争论,最后互相妥协,拿出了一个策略。
从目前形势看,东南老皇帝、汴京小皇帝和西北郓王基本上形成了对峙,有对峙就有平衡,而能否维持这种平衡,关键不在汴京的策略,而是李虎的策略。如果李虎忠诚于大宋,忠诚于汴京小皇帝,那么暂时维持这种平衡也可以,三方齐心协力,东南提供钱粮,汴京和西北派出军队,先把金军击败,先把河北幽燕收复。但这一仗打下来,李虎的藩镇实力更大了,远虑不说,近忧就是李虎可能对汴京施加影响力,继而影响定皇权的归属,也就是说,小皇帝可能因为没有及时稳固自己的皇位而最终失去皇权。
主战和主和两派妥协的结果就是先利用李虎的实力,把东南的老皇帝解决了。东南现在成了大宋的命脉,东南充足的钱粮显然是宋军收复河北幽燕地保证,所以汴京必须掌控东南,否则收复河北幽燕这句话根本就是胡扯八道。
汴京解决东南老皇帝需要时间,而郓王可能乘机控制西北,和汴京形成对抗,这时候汴京就利用金人来威胁李虎放弃王。宋金结盟,联手攻打李虎,李虎必定难以招架,更严重的是,这一招可能会祸及大宋,动摇大宋地根基。李虎既然发动太原兵变,可以肯定他不愿意看到大宋分裂崩溃,所以这个威胁绝对有作用。
只要李虎放弃郓王,大宋就和他联手收复河北幽燕,并把幽燕,甚至包括太原,都划为李虎的藩镇。这个对李虎的诱惑很大,李虎估计很难拒绝。
等到大宋稳定了,汴京的小皇帝励精图治,花个两三年时间恢复元气,接下来就可以全力解决李虎这个藩镇的威胁了。
二月二十八,宇文虚中北上太原,和李虎具体商议攻打河北幽燕一事。
同日。汴京小皇帝派出使者。督请老皇帝返回汴京主持国事。
大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三月。
三月初一。大同急报。虎烈军击退金军。保住了大同。但奉圣州丢失。金军因此把云中路和燕山府连为一体。反攻难度极大。
同日。河东、河北宣抚副使刘急报汴京。真定府路、定州路两路禁军和虎烈府地虎卫军会合。在虎卫军统制岳飞地指挥下。收复了真定治府真定城。但不幸地是。定州(即中山)和河间府地北部州县在金军地攻击下。尽数沦陷。
这个消息在汴京引起了震动。虽然不少地方丢失了。但从整个战局来看。宋金两军处于僵持状态。不过。李虎和折彦直两支大军已经陆续返回大同和太原一线。宋军已经具备了由守转攻地实力。
汴京的主战呼声越来越高。初二日,小皇帝下旨,解除张邦昌宰相一职,转任中太一宫使。解除李尚书右丞一职,转任鸿庆宫使。
同日,拜徐处仁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出任宰相。吴敏为副相。李纲为知枢密院事,许翰为同知枢密院事。东西两府地长官都是主战派,汴京的小皇帝终于决定收复河北幽燕。不过,为了限制主战派的势力,小皇帝又任命唐恪为中书侍,郎耿南仲为门下侍兼尚书左丞,何栗为尚书右丞。这三位都是主和派。
三月初十,小皇帝听说河北义军纷纷调转矛头,配合官军反攻金军,龙颜大悦,当即下旨赦免河北山东所有叛逆,要求河北山东两地的官府想方设法招抚叛军,只要这些人愿意到河北作战,攻打金军,可以就地整编为禁军,马上进入河北战场作战。
十四日,刘再告汴京,岳飞率军攻打定州治府安喜,但因为兵力不够,战败退回。刘为此恳求皇帝,向虎烈府求援,请汉王李虎再派援军进入河北作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