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不是你的错(1 / 2)
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耿守忠大约四十岁左右,高大结实,圆脸虬须,一双眼睛有些小,眼神里透出一股精明。他这句话刚刚说完,立即被一片驳斥声所淹没。这时候人人自危,巴不得快马加鞭和耶律马哥的主力会合,谁还愿意待在城里等死?叛军来去无踪,或许一转眼的功夫,他们又来把城池包围了,那时候想撤都撤不掉了。
不过,耿守忠的推测也有道理,毕竟叛军的撤离充满了诡异。从战场形势来分析,叛军没有理由撤离,除非耶律马哥击败了叛军,把耶律佛顶救出来了,两军会合,叛军大败,只好全线后撤,但这个可能有多大?
耿守忠极力劝阻。萧特末犹豫不决。他其实很害怕,既担心撤退途中遭袭,又担心待在城里被困死,难以取舍。
“我们必须撤。”有位节度使说道,“目前情况下,大王救出耶律佛顶后,考虑到叛军实力庞大,我军士气已丧,必然取消南下作战,转而返回西京。怀仁城距离西韩岭大约六十里,只要叛军在途中阻截,大王为了确保主力的安全,必然会丢弃我们。”
这句话说出来后,萧特末骇然心惊,连打几个冷战。事实上正是如此,叛军太厉害,辽军出师不利,刚刚走出西京就遭到叛军的围攻,试想耶律马哥还敢打吗?就算他想打,留守西京的萧得里底也不会让他打,皇帝就更不要说了,那么困守怀仁的军队随即断绝了生机,只有自生自灭了。
萧特末再不犹豫,果断下令,“撤。”
耿守忠还想劝阻,几个军官一拥而上,把他围住了,不让他接近萧特末。战场伏尸累累。惨不忍睹,尤其是河里,因为尸体太多,水流堵塞,形成了一个水流落差。
对岸,叛军列阵而立。弓弩并举,战马嘶鸣,蓄势待发。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恐惧随风传遍了战场。
耶律马哥感觉透不过气来,几乎窒息了。这种恐惧很久没有了,记得还是在东北路丢失咸州的时候,被金兵追着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非常恐惧。今天这种感觉再度出现了。
耶律马哥抬头望望四周,心里掠过一丝战栗,我是不是掉进了陷阱。被李虎包围了?
半个时辰前。辽军斥候看到了惊人地一幕。数万叛军飞速南下。漫山遍野都是人。很明显。叛军在实施穿插包围。所有人都劝自己哥放弃救援。马上撤离。但自己没有放弃。亲自赶到前线督战。皇帝手上就这么多军队。能救多少算多少。自己在武家河南岸牵制攻击地时间越长。耶律佛顶和他地西南军就能逃出去更多。叛军主力开始南下。说明耶律佛顶突围成功了。这时候武家河一线地叛军精疲力竭。他们挡不住自己地宫帐军。只要突破这道河流。自己就能返回西京。
至于六十多里外地萧特末和侍卫亲军。只能丢给叛军了。按照自己地判断。叛军南下包围地目标是萧特末。因为战场形势对辽军非常不利。自己只有撤。自己手上有三四万人。而且距离西京很近。耶律佛顶有可能整军再来救援。叛军吃不掉。相反。前锋军只有两三万人。以步军为主。而且距离自己较远。一旦被包围。叛军有很大把握全歼。正是基于这种猜测。自己要继续进攻。要一直杀回西京。
然而。事实给了自己沉重一击。谁能想到。耶律佛顶地五万西南军竟然在短短时间内全军覆没了。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叛军主力到底有多少人?假如他们三倍甚至五倍于西南军。那就有二十多万人。也就是说。李虎还有足够地兵力包围自己。
“大王。不能再攻了。”耶律琥奇急切劝道。“后军来报。他们遇到了渤海人。那帮反贼正在发力进攻。叛军显然已经包围了我们。快撤吧。迟恐不及。”耶律马哥闭上眼睛。心里痛苦不堪。野牛原打败了。情有可原。李虎有神灵帮助。今日西京一战打败了。却再也没有理由。而且后果极其严重。契丹人不仅因此丢失了西京。也丢失了大辽国祚。自己万死难辞其咎。
耶律马哥万念俱灰。右手轻轻颤抖着。握上了刀柄。
“大王……”耶律琥奇一把抓住了他地手。“大王。这不是你地错。这都是燕王地错。这一切都是燕王地阴谋。我们都被燕王算计了。”
仗打败了,统帅就要承担责任,若想推脱罪责,那就要寻找理由,而最好的理由就是承认北府宰相萧奉先的推测,承认燕王有篡僭之嫌疑,如此既成全了萧奉先,也会得到皇帝的谅解。
“燕王如果阴谋篡僭,那么他先前所推荐的皇统继承人晋王就脱不了干系。”耶律琥奇凑到耶律马哥耳边,低声说道,“萧奉先一心一意要让秦王继承大统。秦王是他的外甥,如果秦王做了皇帝,他就能把持权柄。此时此刻,我们也顾不了许多了,干脆站在萧奉先一边,支持皇帝立秦王为嗣,彻底和燕王翻脸,否则将来燕王如果真的篡僭了,我们一个都逃不掉,统统要给他陪葬。”
耶律马哥连连摇头,两行老泪悄然滚出。
“大王,耶律余睹叛逃,等于砍下了晋王地头。如果不是燕王牢牢控制着燕京和军队,晋王早死了。”耶律琥奇冷笑道,“李虎突然杀进西京道,而且带着几十万军队,事前燕王难道一无所知?这可能吗?你相信吗?李虎进入西京道之前,是要打燕京的,但燕王用一个女儿就解了燕京之围,为什么?李虎没有女人吗?燕王的女儿是天仙吗?笑话,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尤其今日一仗,处处透着诡异,我们内部肯定有奸细,肯定有燕王地人向李虎密报消息。”
“不要说了。”耶律马哥再也忍不住了。蓦然怒睁双眼,大声吼道,“不要说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