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落后就要挨打(2 / 2)

加入书签

比如,何咸的这些麾下,都称何咸为‘主公’。其中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是何咸选任上来的,他们与何咸结成了连带责任关系。虽说也是朝廷的官儿,但实际上就是何咸的手下。

察举和征辟这两条选官制度,在一开始的确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毕竟,春秋战国的时候,你要是想当官儿,那是要得看血统的。你爹是官,你才有可能当官儿。而底层的平民百姓,你再有才识能力,也只能要么去血统高贵的贵族家里当宾客幕僚,要不就学吕不韦,拿

身家性命压一个他国的皇子人质身上。

可是等汉代发展了将近四百年后,这套选官用人制度就不行了。除了少数在民间真正声高名望的幸运儿一步登天外,剩下的官员指标,还是被各大士族垄断了。因为那些士族大多有人在朝廷及地方上担任要职,他们要举荐别人,一定会相互举荐关系好的世族子弟——既然朝廷的举荐权力,可以拿来当人情,那为何不举荐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高门士族子弟,而非

要举荐一个他出了问题、自己还要承受连带责任的寒门子弟?

这样一来,汉代虽然不是靠着血统来选官的春秋战国,但门第名望就成了当官的必备条件。仍旧使得士族与贫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分裂成两个阶级。汉代的平民们想要当官儿,一点不比春秋战国时难。除了要有真才实学之外,还得精通炒作。不去‘月旦评’那个混个好名次,也得弄些惊爆眼球、符合汉代重德行情操的新闻来。然后,还需要幸运地巴结上

一条好大腿,让人家心甘情愿地举荐你,你才有机会当上官儿。所以到了汉末的时候,中央集权便受到了严重冲击。累世三公的豪门名族和盘踞一方的州郡守,“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三国之乱从根子上说,虽是统治者的糊涂混帐,却也与用人机制

有着相当的关系。

解决这一难题的,自然便是后来的科举制。

值得一说的是,科举跟八股可没多大关系。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搞得治理国家之人,大都是些只会之乎者也的酸丁腐儒。但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可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

,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

这种做法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文化层次上,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

有明显作用。只要何咸不作妖,不在科举取士时刻意限定什么范围,那科举就是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因为一直到何咸的前世,人才的选拔,什么笔试面试,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在很多地方

都还可以找到科举的影响。

这样时局不乱了后,百姓就能生产,生产有钱了,就去养个会读书的娃。娃有本事儿通过科举当官了,就能为天下黎庶造福。如此良性循环一达成,那华夏日渐强大富足,人口众多,那剩下该干什么?

当然是开疆拓土、同化异族呗。

到那个时候,塞外异族想入主中原,烧杀劫掠,那是想都不要去想。

反之,神州动乱了几十年,科技没发展、制度没更新。而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人口急剧减少,人家崛起的塞外异族,不打你打谁?落后就要挨打,小学生考试成绩如此,家国民族亦然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