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巴尔干战争(1 / 2)
特兰西瓦尼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盛产褐煤、铁、铅、锰、金、铜、天然气、矿盐和硫磺。炼钢、化学、纺织、畜牧、农业、酿酒业和水果栽培是当地的主要产业,木材也是珍贵的资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柏林提出的十四点纲要,成为特兰西瓦尼亚境内罗马尼亚族系行使自决权的有力依据,他们通过集会,宣布并入罗马尼亚。1919年3月匈牙利坚决拒绝同意将特兰西瓦尼亚置于罗马尼亚统治之下,遂决定向罗马尼亚宣战。1919年4月,匈牙利军队沿索梅什河和穆列什河开始进攻特兰西瓦尼亚,同时,罗马尼亚也开始出动武装力量予以迎击,两军在特兰西瓦尼亚双方实控临界线展开激战。
匈牙利是德国的老牌盟友,罗马尼亚并不感到奇怪,然而现在自顾不暇的匈牙利军队却掉转枪口替德国人攻击法国的边防部队,这件事立即引起了罗马尼亚军方的深思。
推进至提萨河后的罗马尼亚攻击部队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同时,已经到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城外的军队也停止了进攻。摆在罗马尼亚面前的是一个很严酷的事实,即使罗马尼亚通过流血牺牲攻占了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一旦德、匈两国回师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丢掉的将不光是布达佩斯,而是再次面临更大伤亡的激战。
与其拼命得到又伤命失去,不如不得,罗马军队很清楚地发现得攻打布达佩斯将有可能得不偿失,毕竟德国国防军的战斗力也是摆在那里的。但是,罗马尼亚军队也不愿意放弃即得利益,虽然迫于德、匈可能联手的压力,在进攻上有了些收敛,但仍然占据着匈牙利东南部地区大部份国土不愿退去。
在柏林,德国总理施特雷泽曼与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的争吵正在进行。美国副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迫组成一个联合阵线,统一认识和口径,将德、法两国总理分开进行讨论,以期尽快达成双方的和解。施特雷泽曼与劳合?乔治之间的沟通问题不大,但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和美国副总统柯立芝的对话却费尽了脑筋,两人一度拍着桌子怒吼。
克里蒙梭拿出“柏林和约”有关条款,逼迫国际社会威胁德国遵守承诺,柯立芝则要求法国识大体顾大局、照顾德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平息国内事态。
法国老总理克里蒙梭也知道柏林和谈时,国际社会在和谈之初,因为有意打压德国的狂热,存在着某些不太公平的条款,而美、英两国却只顾自己的战后收成、却没有真正担起战后的责任才是这次事件的起因。柯立芝虽然并不完全同意克里蒙梭的理论,但面对欧洲形势的不断恶化,也不得在征得国内表决同意后做出一些细微的调整,以作为“柏林和谈”条款的补充。
最后,四国领导人再次坐到一起进行务实磋商,法国方面表态说洛林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争议,但德国必须撤出莱茵河以西的重装部队,边防员额恢复到“柏林和谈”时作出的要求。
德国在这次紧急事态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最终的目的却不单单为了洛林这么一个小小地方,而是对美、英两国和谈时作出的承诺没有兑现感到失望。施特雷泽曼将米勒的美国之行说成了乞丐之行,美国人凭自己喜好做事的风格,不但没有解决德国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相反成为了这次事件的助推剂。而埃尔哈特?米尔希先生的暹罗国之行也不顺利,处处受到英国政府的刁难和阻挠,甚至暹罗国恢复与德国的外交关系都必须仰大英帝国之鼻息,如果这些事情得不到解决,德国与其受困等死,倒不如冒险抗争。
问题其实非常清楚明白,从德、法两国的辩论中也可以发现,正是因为美、英两国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其他国家的感受,这才导致了事态的突然发生。
四国代表重新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讨,最后,洛林保持现状,法国暂时不再重提60%的矿藏所得,而作为解决事态的积极回应,美国与英国被迫同意在德国进口生产原料方面打开口子,并将四方和解的结果作为“柏林和约”的补充文本备份,自此,这场险些再次波及整个欧洲的战火暂时得到了控制。
柏林的四方和解达成后,匈牙利军队陆续从德国艾费尔高原撤兵,沿着美茵河和多瑙河两岸借道奥地利回国。埃里克非常感激匈牙利的军事配合,不但主动承担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所有经费,同时对匈牙利的老旧武器进行了一次大更新,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