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剪辑工作(2 / 2)

加入书签

有很多地方还能改好一点,可是……

“行了杀青吧!”他掏出一根烟点上。

当夜就开始进行剪辑了,剪辑师上午就过来待命了。

……

他就盯一下剪辑就不管了。

影视后期制作基本上是初剪-正式剪辑-作曲选曲-特效录入-配音合成这样一个流程。

初剪,也称作粗剪。这一次可是数字剪辑,严桓又学到了不少经验。

《无人区》的时候是胶片,是真正的剪接。

那是比较传统的剪辑方式了。

拍摄得到的底版经过冲洗,要制作一套工作样片,利用这套样片进行剪辑,剪辑师从大量的样片中挑选需要的镜头和胶片,用剪刀将胶片剪开,再用胶条或胶水把它们粘在一起,然后在剪辑台上观看剪辑的效果。

这个剪开、粘上的过程要不断地重复,直到最终得到党章的效果。

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很原始,但这种剪接却是真正非线性的。

剪辑师不必从头到尾顺序地工作,因为他可以随时将样片从中间剪开,插入一个镜头,或者剪掉一些画面,都不会影响整个片子。

但这种方式对于很多技巧的制作是无能为力的,剪接师无法在两个镜头之间制作一个叠画,也无法调整画面的色彩,所有这些技巧只能在洗印过程中完成。同时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

严桓记得在美帝的时候就听说过,西方那边因此发明了盲剪!

他们牛叉的一逼,看到不看就拿剪刀咔咔的剪好、粘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是科波拉拍完《现代启示录》,把拍好的素材交到剪辑师沃尔特-默奇手里,请他进行剪辑。

《现代启示录》的胶片据说有125万英尺,也就是38.1万米,时间长达230个小时。这个长度绝对让剪辑师崩溃,光是把所有的镜头放一遍都要大半个月,要剪成2小时25分的电影,按正常速度起码要八九个月,但沃尔特-默奇在五个月内完成了剪辑,而且完成得极其出色。

事后有人问沃尔特-默奇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出了一个词——盲剪!

从那之后,盲剪就成了剪辑师的荣誉,代表着顶级水准!

当初自己拍《无人区》的时候对于胶片是能抠就抠,毕竟整部片子他都是看完原版的,只要表现出来那种效果就好了,这也给后来的剪辑工作带来了便利。

剪辑在国内长期不受业界重视,很多人把剪辑当成一项简单的技术活,甚至当成传递导演意图的傀儡。

国内电影奖项眼花缭乱,也一直没有剪辑奖项,缺乏对剪辑师的认可和激励。

因此,有人认为国产电影整体水准上不去,跟剪辑师长期不被重视有很大关系。

严桓好像记得,现在国内众多的影视院校就没有一个剪辑专业。

数字剪辑的优点实在太多了!

从80年代开始,数字非线性编辑在国外的电影制作中逐步取代了传统方式,成为电影剪辑的标准方法。

而在国内,利用数字非线性编辑进行电影剪辑还是后来几年的事,但发展十分迅速,大多数导演都已经认识到其优越性。

前世的时候是玩过视频编辑软件的,主要就恶搞一下国产烂片。但是这里的软件他就不认识了,电脑还是那种老式台式电脑,就是叫大头机的吧。严桓就没了上手的欲望,他就看看说说就行了。

严桓本不想给再多指导,他怕自己喜欢的就未必是大众喜欢的,自己想表达的未必就是观众能够看到的。

毕竟作品在完成之后,就有他自己的生命了。有些东西也许不是你刻意想表达的,但是别人领会到了就是领会到了,你想表达的东西反而可能没传达到。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这个电影现在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去剪是怎么回事?你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严桓是真的想一脚把这个剪辑师踹开。

你丫的每剪一刀就笑淫淫的先回头问我一句“严导我这样剪行不行,你觉得呢?”那我要你何用!

初剪阶段,导演会将拍摄素材按照脚本的顺序拼接起来,剪辑成一个没有视觉特效、没有旁白和音乐的版本。

这一部分很顺利完成了。

毕竟自己脑海有过完整画面,就像让他把一副扑克牌从1到K按不同花色排一下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嘛,萧若圆就拿着剧本一个一个的慢慢检查校对。

“老板,你有电话。”

刘芷兰把手机拿了过来,小脸红扑扑的,还是不敢看屏幕。

第一天的时候在拍摄现场就惊呆了,说了句“老板原来你在拍这个”,全程一直捂着脸不敢看,后来估计不会对拍电影好奇和太感兴趣了。

唉,谁找我呢。

严桓在这边还是弄了台手机,急用的时候不至于太尴尬。公司也就燕婉、家里就芸姨和蒹葭知道号码。

“我是严桓,谁啊。”他放到耳边道。

“师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