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好事临头(1 / 2)

加入书签

明朝的选秀有着一套严格的制度,就像是女子参加科举考试一样,明熹宗朱由校的皇后张嫣就是通过选秀,从民间过五关斩六将,击败同期的八千名秀女一路选上来的。因此史书中记载她长得非常漂亮,应该是没有夸大,八千人里面选一个,不漂亮才有鬼。

但是,能像张嫣这样通过选秀成为皇后,成为后妃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人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宫女,名义上也算是皇帝的女人,但实际上只是个奴婢,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任打任骂,没有任何地位和权力,从此不能成家、不能享受父母兄弟的欢乐,不能拥有爱情,受伤生病都没有人管,死了之后直接扔到“净乐堂”火葬,如同丢掉一只死去的小狗。生活过的不是一般的凄惨。

所以,明朝民间的百姓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进宫的,一听说皇帝要选秀女,就急忙给自己的女儿找夫婿,这个时候也就不讲究什么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了,只要长的能看过去,是个健康的男人就行。有鉴于此,那些光棍们眼巴巴的等着皇帝选秀女呢,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找到媳妇儿。

傍晚时分,朱楧带着迪丽娜扎去了盛庸下榻的云溪客栈,云溪客栈的规模要比他住的悦来客栈小很多,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街头小旅馆,以盛庸的身家,也只能住在那里了。

盛庸见是昨天的大主顾来访,立即殷勤的站起来倒水,笑道:“没想到小哥还真来找在下,是想再卖几副字吗?有了上次的眷顾,这次一定给小哥打折。”

朱楧也没有推辞,一屁股坐在了桌子边上,随手翻弄了几下桌子上的用具,迪丽娜扎则乖巧地站在他的身后,双手放在小腹上。

当藩王这三年早就养成了朱楧的王者之气,也不管什么主人客人的身份,大气地说道:“盛先生想必也是来京赶考的吧。”

盛庸一脸惭愧地说道:“小哥真是好眼力,在下已经考了两次了,这是第三次,若是再考不中,实在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啊。”

朱楧心里偷偷一乐,受了挫折更好,受了挫折才容易被挖走,笑道:“无妨。有道是好事多磨,经过这番历练,想必先生这次一定能中。”

盛庸给朱楧倒了一杯茶水,讪讪一笑,道:“那就借小哥吉言了,如今天下太平,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看来又是一个怀才不遇,急切的想表现自己,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地主,朱楧虽然喜欢上了,但也没有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会显得自己掉价,笑道:“当今圣上英明神武,从不迷信科举,想要入世做官,也不止有科举这一条路。你看严震直不就没有参加过科举吗?先生可以投些诗文之类的给当朝的权贵,说不定会有人欣赏你。”

朱楧没想到他的一句话就说到了盛庸的伤心处,只见盛庸轻轻叹了口气,十分伤感的说道:“投了,早投过了。投了都不知道多少了,但是都是石沉大海,没有一点点回音。”

盛庸的一句话道出了寒门子弟的悲哀,无数的寒门子弟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就是想着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改变命运,但真到了社会上时才会发现,自己的那点才华在权贵富豪眼里根本屁都不是。

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的才子们的诗文策论还不如自己小妾的一支舞蹈有用,甚至还不如自己养的鹦鹉有用,最起码他们能逗自己开心。

因为在和平年代,当官的人干的活都是最简单的事,说白了只要是识字的都可以胜任,你跟人家非亲非故的,人家凭什么用你?

官位可是稀缺资源,就凭你两篇文章写得好就给你,那也太便宜你了吧,给个文章写得不怎么好的又如何?又不是干不了。

朱楧看着盛庸这一副沮丧的样子,想起了后世的自己求职时的场景,刚开始的时候满以为凭借着自己较高的学历和过硬的专业课能到一个好一点的单位去上班,但是越到后来,越是心灰意冷,因为他发现,在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眼里,你的专业课好一点还是差一点都无所谓,关键还是用你能给人家带来多少好处。

最后没办法,只能去一个中学里教地理,就这还得通过层层考试才能获得正式的编制。这个世界上,浪费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关键还是看你有没有那个运气了。

“先生不必沮丧,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可以接着去投稿,相信会有人欣赏你的才华的。”朱楧慢条斯理的安慰道,这倒是不是他在跟盛庸说客气话,而是盛庸的遭遇触动了他的内心世界,故而由衷地安慰他。

盛庸抬眼看了看这个衣着华丽,满身贵气的少年人,又悄悄瞄了一眼站在他身后如仙子般俏丽的迪丽娜扎,心头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莫非是那个贵人家的公子,看上我的才华了?

盛庸心头一阵激动,看来史书上写的故事也不完全是骗人的,真的有人三顾茅庐,求贤若渴,就像掉到河里的人突然间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差点没站稳,十分兴奋地说道:“这位小哥莫非是那位大人家的公子?想要对在下指点迷津吗?”

朱楧呵呵一笑,心道我要不是穿越过来的,知道你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我才懒得理你,你脸上又没有写着人才两个字,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货真价实的?到了这个地步,也就没必要拐弯抹角了,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道:“实不相瞒,在下是肃王的一名随从,这两天肃王给在下放假,在下才得以四处逛逛遇到先生。我看先生字写的不错,也是有学问的人,肃王现在开疆拓土两千余里,急需要人才去帮他治理地方,不知道先生有没有兴趣?”

原来是肃王的随从,盛庸心中一副了然,肃王这几年的名头太大了,整个大明朝可以说没有谁不知道肃王的名声,他知道,这个肃王也是个雄才大略,胸怀大志之人,跟着他干也是有一定的前途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