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零章 暗藏杀机(1 / 2)

加入书签

第四四零章 暗藏杀机

冬夜,下了一场大雪。

这也许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雪吧,所以格外的寒冷。从杜邮堡的囚室中向外看去,除了白色,再也不见其他。寒风呼呼,大雪纷飞。远处兰池大营那星星点点的火光,也变得模糊了。

董冀跪坐在榻上,沉静的看着囚窗旁边站立的贾诩。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当你近距离接触了他,才会感受到他所拥有的智慧。

董冀早就认识贾诩,却说不上太了解。

在得知董俷把他派过来,其实是在贾诩的手下效命时,董冀的心里面,多少还有些不舒服。

但月余时光,董冀却越发的感受到,贾诩的高深莫测。

也许父亲说的不错,这是一个谁也看不透的人物。你要么毫无保留的信任他,要么就杀了他。如果留在身边,却不能让他完全的施展才华,那么不如不用,绝对是一种可耻的浪费。

但是,谁又能用的了贾诩?

这天底下,可能除了父亲能用贾诩,其他人……

董冀想到这里,忍不住轻轻的啧了一声。但旋即醒悟自己的失态,又整肃面容,巍然不动。

“大公子刚才问老臣,主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封国的原因,想必现在已经明白了。”

“是的,军师!”

贾诩返回来,跪坐在榻上,笑眯眯的看着董冀。

“那说说看!”

“若父亲受了封国,则必须就藩。如此一来,长安格局必然会出现混乱,父亲对长安的控制力,也将随之削弱。不仅如此,父亲称孤,必然会站在风口浪尖之上。自有汉以来,除韩信赵佗之外,汉室从未有过异姓王。如果父亲接受封国,那么先前所建立的形象当完全毁去。”

贾诩微微一笑,“只这些吗?”

董冀所说的,并没有错。

自董俷辅佐刘辨以来,一直是以中兴汉室的栋梁而示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噱头,招引了无数的人才。有人说董俷是虚伪,有人说董俷暗怀歹意……可不管怎么说,百姓却认同董俷。

十六岁的年纪,能看穿里面的奥妙,端的是不易。

但以贾诩的角度来看,董冀只看到了表面,却没有看到更深处。

他捻了一粒腌制的黄豆,放在口中慢慢咀嚼,品尝着里面虽具有的各种滋味,许久没有说话。

“大公子,宗室这一招玩儿的非常漂亮。大公子想到了主公接受封国的害处,却没有想到,主公不接受封国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不管主公是否接受封国,宗室这一阵却是赢了。”

董冀不由得正襟危坐,“还请军师指教。”

“主公身边,不同于其他诸侯,多以寒门中人为主。这些人,有的是真心诚意的追随主公,有的却是怀着希望来追随主公。你可听说过,汉光武皇帝纵横河北,耿纯进谏的故事吗?”

董冀先是一怔,眼睛唰的闪过一道寒光。

当年更始皇帝杀了光武皇帝刘秀的哥哥之后,光武皇帝起兵造反,兵力日渐昌盛,实力也越发的强大。于是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纯向刘秀进谏,请求刘秀称帝,莫寒了臣下的心。

贾诩笑道:“许多追随主公的人,未尝没有搏一场富贵的心思。主公若受封国,也算是向这些人发出了一个讯息:我欲染指江山。而这些人会很高兴,以寒门起家,却成了开国元勋。”

董冀明白了贾诩的意思,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贾诩接着说:“可是主公若不接受,势必会寒了他们的心。接受了,则会寒了另一些人的心……所以,不管主公怎么决断,终究会令内部出现裂痕。此时此刻,于主公绝非是一件好事。”

“敢问军师,那如何化解?”

“只看主公如何想,未央宫的那位佛子皇帝,又怎么想?”

董冀有点不明白了!

贾诩这番话说的不免有些高深莫测,忍不住再次请教:“军师,请恕冀愚鲁,未明军师之意。”

“若圣上已对主公生出歹心,那不论主公是否拒绝,都难逃国贼之名;所以,就看他怎么决断。若是皇上对主公并无恶意,那这件事显然是出自宗室之手,和他无关。他会把这件事压下去,甚至当作没有发生过。但如果皇上……你且观之,不数日定会再次提出封国之事。”

董冀轻轻点头,“可是,这恶名已生出。不管父亲是否接受,天下人都会认为,那是父亲的意思。”

贾诩笑了笑,突然问道:“大公子,那刘祯你可派人留意?”

“在我接手之后,已经派出人手,专门监视长安各宗室……唔,军师这一说,我倒想起来了。前日刘祯喜得一子,故而宴请了不少人。但宴会结束后,各家宗室离开,唯有刘先走的较晚。据说,他曾带着他的外甥,和刘祯在书房中密议了许久,刘祯亲送刘先二人离开。”

贾诩不禁笑了!

“大公子,那周不疑不简单啊……”

“您是说……”

董冀眼中异彩闪烁,恭敬的起身,轻声道:“冀明白了,多谢军师今日的这一番指点。”

贾诩靠着被褥,目光迷离的向窗外看去,轻声道:“业已新年,想必这一年,会非常的精彩吧。”

董冀一笑,“定是如此!”

……

说实话,董俷在朝堂上拒绝封国,并没有考虑太多。

一来是太过突然,二来在他的记忆当中,曾记得袁阔成大师在讲述到曹操称孤的时候,颇有可惜之意。袁大师说:曹操在称孤之前,名声并不算太差。只是随着他称孤,使其背负国贼之名。而其内部,曹操依为左膀右臂的荀彧也因此和他反目,最后被曹操逼得绝食而亡。

对于汉室而言,那应当是最后一次反扑。

但是曹操当时的血腥屠杀,也使得曹操自身的元气,受到了伤害。

特别是荀彧的死,于曹操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损失。那是一个萧何般的人物,非寻常人可以取代。

所以本能的,董俷拒绝了封国。

并且在朝堂上怒斥刘祯等人,使得这一场朝会,最终不欢而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