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卍字大悲印(1 / 2)

加入书签

闻言,丁洋和张小玲皆是点头,但丁洋脸上此时除了凝重更多的还是一种惊讶。

此时在他双目观测之内,整个天地都仿佛被无穷阴气包裹起来,这阴气从地下冲天而起,而且足足数百米高,就算丁洋这时候已经位于华山山腰,看去那阴气形成的云层都差不多要到达自己这个高度了。

而阴气下方的世界,就像是被拖入了地狱一样,入眼的一切都被阴气缠绕,天际那轮明月更是在此时突然豪光大盛,无数月华自天际下落而来,散落整个人间。看到这一幕他才明白为何鬼门大开时,一些妖魔会功力大增,且会狂性大发难以对付了。

凡人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吸收东来紫气强大自身,与之东来紫气相对应的自然就是天际的月华了。

我们常常说有什么东西吸收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诞生出灵值,这种传说在常人看来有些荒谬,可按照丁洋现在的理解,是极为可能出现的,只是月光的精华并不是凡人可以吸收利用的,完全就是鬼怪独享的一种力量,属于极阴之力。

也是随着无数阴气的翻滚起来,一抹抹邪气和怨气开始从地表升腾起来,混合了天地间充盈的阴气后变成了阴煞和邪煞,随后在大地上空来回漂浮,一些生机并不算是旺盛的树木花草都在这个时候开始慢慢枯竭,看得丁洋脸色阴沉不已。

“这便是鬼门大开的模样吗?鬼门是天地为了宣泄怨气和邪气才幻变出来的格局,为何我只看到这些能量的出现,却看不到天地的宣泄之法呢?”

丁洋脸色微沉,感受到那股越来越高,甚至已经从下方升上来的邪煞、怨气等等能量,不由对着身旁的明言看了口。

“不错,鬼门是天地为了宣泄凡间万物诞生的负面能量,而自行出现的天地格局,当然不能以凡俗的目光去看待了。首先鬼门大开之后。天地会把这些积攒在天地间的负面能量完全引动起来,最后在明天一早,鬼门结束的一瞬间,便是四方天门大开之时。那时候祥瑞天降、紫气冲霄,这样才能把这些所有的负面能量都给清除了。”

但回答丁洋的却不是明言老僧,而是此刻站在丁洋身旁的张小玲,只是这时候张小玲转头仔细看着丁洋,目光有些奇怪的东西在闪烁,而丁洋这时候已经回过头直直看着下方的变化,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东西。

目不转睛地看着下方那无穷的阴煞之气,丁洋有些惊奇,虽然在《麻衣相法》中有关于鬼门的介绍,但这部分知识却因为他现在精神力还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并没有显示全面,听到了张小玲的声音之后,才是笑道:“原来天地间还有四方天门,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丁师兄可不是孤陋寡闻,连我还是因为这一次要来这里。师傅他才把这些东西告诉我的呢,师傅他也真是的,说要去镇压一把长戟,这么好玩的事情却不让我去。偏偏要我赶到这里帮你们!”

张小玲嘻嘻一笑,而后却又是突然露出一抹暗淡模样对着丁洋说道。

这时候丁洋也才回过头,看着面前年岁和自己差不多的张小玲,露出一抹疑惑之色:“长戟?你说的是古时候那种兵器?那东西还要镇压。难不成也成了精怪?”

张小玲一点头,马尾辫在脑后一甩,右手在腰间一搭,指了一个方向对着丁洋说道:“成不成精怪我就不清楚了,听师傅说是去年在哪个山上被一群考古人找到的,凶得很呢。到底是什么个模样也不知道。不过我听师傅说。那东西比这什么景王厉害多了!好像还是在京城呢。”

“一把兵器比朱载圳还厉害?什么长戟?难不成是吕布的方天画戟?”

丁洋有些不敢相信,朱载圳的厉害他亲身体会过,这个时候听到这话,哪里不震惊,但一想到右臂中的骨玉短剑。目光又随之一颤,心中不禁猜测了起来:“难不成那东西也是一间灵器?”

“不清楚呢,我师傅只是说那是一把长戟,而且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至于主人是谁他就没有说,依我看一定是哪个了不得的人物。”

张小玲摇头,对于这些事情似乎非常感兴趣,同时一旁的明言也是开口道:“张小施主说得不错,天地万物皆有灵性,武器自然也有,古时一些大将之器尽皆煞气逼人,甚至有一些还带了一丝灵性,但需要张居士前去镇压,那就实在无法想象了。”

“好了师兄,这些事情还是以后再说吧,你看那方向,只怕景王要来了!”

但听到几人的谈话,明言身上的一位老僧突然开了口,这个时候已经大战在即,他并没有心思听这些事情。

听到他的话,众人顺着他所指,果然是看到了此时酒店方向阴煞之气突然重天而起,几乎化为一根擎天巨柱轰破云霄,就连寺庙周围的阴气都在这个时候猛地浓郁起来,但一遇到清泉寺上空那带着金色佛光聚集成的光膜,便又顿时消散一空。

“哈哈哈!如今鬼门已经大开,今日本王如虎添翼之下,定然要让尔等白骨铺路!”

随着那冲天而起的阴煞之气,一道刺耳的狞笑从远处飞快而来,却是一朵乌云迅速盖压过来,其中乌光闪动,就连丁洋的阴阳炼魂眼这时候竟然都看不清楚那乌云内部的东西。

“来了!”

众人脸色齐齐凝重起来,不用多想也知道那乌云内必然就是景王朱载圳,抬起头双手已尽皆准备好出手,直直盯着那乌云,不敢有丝毫懈怠。

“嗡!”

很快,这附在众人头顶的乌云左右一晃,终于显露出了一个少年人的身影,一双鬼目凶光毕露地注视下方众人,不知朱载圳又是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