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善与恶的彼岸(二十三)(1 / 2)
为了达成目的,不管死多少人都无所谓。只要能达成目的,就能毫不犹豫地将人派往死地。
但害死人并不是目的,在还能救得回来的情况下,见死不救,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用起来很顺手的工具浪费掉反而显得不合理。
将以上话语套用在此次共同会议上便是:就算无法达成结果,以失败告终也无所谓,反正用不了多久就会召开新的共同会议。但一来这里面潜藏着风险,还可能损害帝国的权威,最重要的是共同会议并不是处于没救的状态,通过技术手段,还是能达成某种“虽不满意,但大方向能接受”的妥协,最终回避破局。
这就是罗兰最后寄予希望的王牌——和帝国达成妥协。
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还有些天真的意味。这种想法搁现实主义者面前必然会被从头到脚批驳一番,而众所周知,皇帝正是一个最恶劣也最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想让皇帝妥协?大概皇帝会连协议一巴掌拍在提案者脸上,然后那个倒霉蛋就直奔阴曹地府去了。
罗兰也知道这是赌博,还是获胜概率微乎其微的赌博,但如今的条件根本不容他选择。要么赌博,要么坐以待毙——他只能在糟或更糟之间选一个。
他选择了赌博,而且还赌赢了。
皇帝的最终目标是控制局势发展,只要不搞出破坏新秩序框架的事态发展倾向,最起码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不去挑战和破坏新秩序,对一些潜在的挑战和威胁,李林还是能容忍的。
罗兰的预想没有错误,李林的确忍了。
经过一番交涉,双方在细节问题上还有一些争执,不过那也只是一些文字上的小问题,完全不必劳烦他们这个层级为这些小事烦恼。最关键的核心内容部分已经敲定,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最终文本的核心内容已经确定了。
在这份《关于技术出口管控协议备忘录(为了避开称谓上的困扰,没把两国国名写进文本标题里)》的文件里,共和国承认帝国的专利制度和相关管控措施,并愿意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一员,遵守各种规定条令。作为交换,帝国承认共和国专利体系的独立性,并允许共和国技术人员在帝国注册专利,参加由帝国主导的各种国际技术交流活动。
乍一看似乎是个对等条约,实际上这里面的水非常深。
共和国保住了在本国研发和注册各种技术专利的权力,帝国保证不会对其进行干涉,但这仅限于共和国内。共和国如果想要对外输出技术和进行技术交流,依然必须经由帝国控制的各种渠道。实际上也就是共和国的技术会被封锁在其国内,无法对整个世界进行扩散。
毫无疑问,这是很不公平的。
共和国承认帝国的技术体系和专利体系,但帝国并未开放对共和国技术体系的限缩政策,共和国与各国进行技术交流和专利注册依然必须通过帝国控制的各种管道,一旦有任何僭越,帝国将会通过其控制下的体系对共和国展开制裁。
这实际上可以视为共和国的自我限缩,甚至可以视为一种倒退。可纵然如此,这也是共和国能争取到的最好条件了。
所谓谈判,本质上就是在某种共识的基础上,以国力为后盾来炮制出一份能体现谈判各方利益诉求和妥协的文案。至于大家的满意度高低,具体就看各自的国力和外交官们的水平了。
共和国、“自由军团”、罗兰、密涅瓦已经做了他们所有能做的一切,在寻求和平安定期的国际潮流和帝国巨大的国力面前,他们不可能争取到更好的条件——从一开始,他们就很清楚这一点,所有的计划都是围绕这个基础展开的,而且也达成了目标。
典范转移已经完成了,尽管带来的冲击还不足以动摇帝国的优势,对整个新秩序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但“共和国已经发展出独立于帝国之外的技术体系,虽不成熟,但已经有了足以冲击帝国技术的潜力”这一事实已经传播扩散开来。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至突破新秩序的坚冰还需要漫长的岁月,但种子已经播下这一事实不会改变,更重要的是共和国保住了继续研发新技术体系的权力,并且获得尽管受限但畅通的管道。
考虑到当前共和国的国力以及国际现实,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已经堪称奇迹了。
帝国方面也不是一无所获。他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保障了直到开战之前所需要的和平和足以发动剪羊毛机制的时间,对帝国而言,只要能保障发动世界大战,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共和国的技术体系诚然是个难以忽视的潜在威胁,可时间是他们绕不过去的障碍。帝国只要注意不要让新技术体系快速扩散开,对整个新秩序体系造成不可挽回的冲击即可。如果共和国仅限于宅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玩他们的技术体系,而不是热心地去推广、扩散新技术体系,帝国其实并不是不能接受与共和国达成某种妥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