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商业东坞城(1 / 2)

加入书签

第三位客人令苏涟漪喜忧参半又朝思暮想,那人不是别人,正是金玉公主夏初萤。

前两位是涟漪夫妇前几日见过的,一个名为拓跋长,其真跑来找云飞峋切磋。还有一人则是拓跋月,跟随拓跋长跑来玩。

就在如此忙碌之时,苏府竟迎来了三位客人。

鸾国之人不知道,在苏涟漪的诸多改造下,东坞城的城市节奏远远高于鸾国土生城市,东坞盛世再现指日可待。

如果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么今日的东坞城便是“天上”,每一日东坞城都有硕大变化,那废墟般的城市突然如同机械一般高速运转起来。

隔一个时辰便是有一个车队往返,既加快了两城的经济交往,又赚了银子。毕竟,当初为了维持府衙开销,徐知府几乎搭近了家中钱财,苏涟漪曾许诺,为东坞城尽心的所有人,她都会数倍的还给众人,而项老和徐知府只是其中之一。

没错,就是运输业。

苏涟漪之所以选择与蓟阳城合作,最大的原因便是蓟阳城与东坞城地理位置十分近,甚至于比东坞城比邻最近的一座鸾国城池更近,若快马加鞭,只要半日便到,于是涟漪建议徐知府以个人名义办起了运输业。

苏涟漪曾担心突然加重的工作会令项老吃不消,但事实证明,项叶弘非但吃得消,还精神焕发返老还童一般,如今健步如飞比年轻人更甚。

第二批贷款商户的龙头老大不是别人,正是项叶弘,他贷了大笔款项,只为重振书院。

那关闭多年的书院大门被重新打开,每日往来学子众多,书院各种考试不断,那洗笔泉成了黑色,那堆积的已用废纸成堆,为了购置大量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具,连书院也成立了车队,跑到蓟阳城去采购。

叶弘书院重新振作,而叶弘书院的返修也属于东坞城基础设置建设的一部分,人多力量大,几日的时间,叶弘书院焕然一新,不仅恢复了几年前的盛景,甚至比从前规模更大。

当然,这些又是后话。

苏涟漪心中知晓,今日各部对商部爱答不理,明日商部便会让其他各部高攀不起。鸾国的商部等同于现代的什么机构?国家银行!与金钱打交道,不是肥差又是什么?

苏涟漪的商部虽然身份诡异,处在一种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境地,既属于朝内编制,又被其他各部瞧不起,但在老百姓的眼中,已经算是当官了,何况商部那么有钱,肥差啊!

学子们为何来书院学习?为了考取功名!而为何考取功名?则是为了入朝为官!

一时间,叶弘书院重新人满为患,各地寒窗学子奋勇而至。

苏涟漪又作了个决定——在叶弘书院进行商部招聘考试,守着这么大的书院难道还怕没员工?笑话!

这几十人忙得焦头烂额,累的废寝忘食。

一时间,商部官员忙得很,接待贷银商户,统计贷银数量,调查核实其资产,进行与官府联合进行资产抵押等等,需要大量人手,而仅靠从京城带来的官员根本不够。

东部大小商户众多,这七百多商户也仅仅是第一批、有勇气吃螃蟹的第一批人,随着这些商户贷下银子风风火火重操旧业,其他观望的商户们也都纷纷涌入。

而百姓们取得钱财的第二条路便是在第二年春耕前,进入大商户开办的工厂中工作。

苏涟漪为这些商贩们指了一条阳光大道——卖到蓟阳城!运送粮食到蓟阳城出售,出售所得在就地购买其他货品,正好填了车归来,绝对不跑空车,人力物力皆用在刀刃上。

东部从前便是产粮之地,频繁有东部商人拉着粮食向其他各地贩卖,后因东部混战,这些特有的粮食商人便逐渐消声灭迹。那七百商户中,便有这样的商贩。如今商贩们有了钱,东坞官府又低价出售粮食给商贩,他们自然兴高采烈的重操旧业。

银子?自然不成问题。银子的来源有几个,其一,为役工劳动所得。不同于之前的分发口粮,如今役工可自行选择以粮食或是钱财结算工钱,那银子从哪来?其实只是换了种货币方式罢了。

以东坞城为中心,向西部延伸,整个鸾国东部都如同一块巨大海绵,处在一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要有货物出售,便疯买一半。

商户们立刻形成各自车队,一些小商户便凑在一起形成车队,当晚便出发到蓟阳城采买货物,而蓟阳城诸多商户也形成商会,应对这从天上掉下来的大商机。更有甚者,一些蓟阳城商人打算亲自跑到东坞城来做生意,毕竟此时的东坞城可谓是商机无限。

其结果,自然是一片欢呼。如果说东坞城从前是一座死城,那如今随着与轩国贸易合作,便成了一座有着强大商业前景的活城!

入了城,苏涟漪马不停蹄地跑到叶家商会,将正在筹备的七百多家商户重新找回,顺便邀请了徐知府,将这两日的谈判成果一一为众人解释。

未骑马,而是陪着苏涟漪坐在马车中的云飞峋也顺着车窗看向焕然一新的东坞城,“是啊,回来了。”握着苏涟漪的手,忍不住紧了又紧。

“回来了。”涟漪开心道。

城墙修缮得坚固,宽广的大道平整,守城官兵们也都精神抖擞,而在城门往来往来的百姓们也都红光满面,步伐矫健,与一个月前的东坞城有着绝对的天壤之别。

当再见那城门时,苏涟漪不觉眼前一亮。

两日两夜的蓟阳城之行结束,商部车队风尘仆仆赶了回来。

最终,苏涟漪等人的目的达成,拓跋誉批准后,涟漪便带领商部官员与蓟阳城文官及商户代表进行了进一步贸易合作的谈判,而云飞峋则是被酒醒寻来的拓跋长拉了回去,继续切磋,苦不堪言。

誉王爷笑了,点头,“好,本王便批准了这两城合作。”其实即便不是苏涟漪这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也会答应的,只因手中的这封信。

“誉王爷,在京城时便屡屡从元帅口中听闻您的英勇事迹,元帅曾说,誉王爷在战场上勇猛无敌,为官则是爱民如子,涟漪真心希望,王爷能答应涟漪的请求,进行两城合作。”

蓟阳城官员们一边听着,也忍不住点头。

“蓟阳城的百姓也想有好日子过,也想多赚钱,其实天下百姓都是如此。丰衣足食是百姓们最基本的愿望,而我们暂时抛开国家之别,为百姓谋得幸福,又有何不对?”苏涟漪继续道。

苏涟漪没有陈凯激昂,也无动色煽情,只是平淡的说着,不急不缓、从容不迫,言辞恳切。

今日我苏涟漪在蓟阳城敢说,明日我上了朝堂当着皇上以及文武百官也敢说,我苏涟漪关心的从来都是百姓,仅此而已。”

换句话说,东坞城振兴只是早晚的事,今日即便我不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坞城也会接受到其他地方源源不断的物资,而这期间百姓们则是继续苦苦等候、度日如年。

“也许在座各位以为我带领商部前来寻求合作是为了重振东坞城,其实不然,而是为了东坞城百姓着想。东坞城从前种种遭遇不用我累述,各位都知晓,实际上谁遭受了最大损失?是皇上还是官员?是将军还是军队?不,唯一痛苦不堪的其实是鸾国普通百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