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节一席闲谈(1 / 2)

加入书签

段公子触景生情的说他小时候闲来无事,独自一人的时候就喜欢在这里呆坐,一览无遗的俯瞰全城,一切美景尽收眼底,这样的感觉确实很棒,他彬彬有礼的说在这座大理古城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吹着这里的和煦温柔的晚风,让人心驰神往,心旷神怡,想起了许多小时候的往事,真是时光如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时间过得可真快呀,没想到十几年就这样悄然逝去了。

段公子看着远处淡淡月光照耀下的波光粼粼的洱海,又洋洋洒洒的说:“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于云南大理郊区,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达20米。洱海有两个出水口,一是在下关镇附近,经西洱河流出;二是引洱入宾。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迤逦风光的风景区。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云南深居内陆,白族人民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称之为洱海。从空中往下看去,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洱海是我们白族人民的母亲湖,这里的白族先民称之为金月亮,是一个风光秀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在向汉武帝汇报西域情况时,他说在大夏国(今阿富汗)曾看到蜀布,经了解是从身毒(印度)贩运去的。他极力进言:从蜀郡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无害。根据张骞的建议,汉武帝派使者到西南夷寻求通身毒之路。道路都为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最终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因使者阻于昆明族之事,征调人力在首都长安开挖了一个人工湖,名之为昆明湖,训练水军,准备征讨洱海地区的昆明族。当然,汉武帝征服云南高原其在长安“昆明湖”训练的水军不可能派上用场。但是,这段汉习楼船的典故却永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魏武帝四时食制曰:滇池纫鱼,冬至极美。

如果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泛舟洱海,那干净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蓝天,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受,让人领略船在碧波漂,人在画中游”的诗画一般的意境。湖内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取得名字更是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三岛是金梭岛、赤文岛、天儿岛;四洲:青莎鼻、大贯础、鸳鸯、马帘;五湖是南塘湖、北塘湖、联株湖、龙湖、波洲湖;九曲是莲花曲、大激曲、皤肌曲、凤翼曲、萝肘曲、牛角曲、波垠曲、高岩曲。洱海还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其中较大的有海东湾、挖色湾、康榔湾、双榔湾。尤以海中三岛,使洱海变得更加绮丽。有人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如果泛舟洱海之上的话,那弯明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仿佛刚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此外,洱海月之著名,还在于洁白无瑕的苍山雪倒映在洱海中,与冰清玉洁的洱海月交相辉映,构成银苍玉洱的一大奇观。它的气候温和湿润,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巡游洱海,岛屿、岩穴、湖沼、沙洲,林木、村舍,各具风采,令人赏心悦目。

我不由自主的临望起洱海,真是“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赞美不绝的诗文。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在其被收入《全唐诗》的一首诗作中写它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又称它浩荡汪洋,烟波无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我突然想起了大理的风花雪月,于是好奇的问段公子究竟,段公子温文尔雅的说:“下关一年四季都有大风,有时风力达八级以上。关于下关的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苍山斜阳峰上住着一只白狐狸,她爱上了下关一位白族书生,于是化作人形和书生交往,他们相爱的事被洱海罗荃寺的法师罗荃发现了,他不容他们在一起,便施法将书生打入洱海。狐女为救书生,去南海求救于观音,观音给她六瓶风,让她用瓶中的风将洱海水吹干以救出书生。当狐女带着六瓶风回到下关天生桥时,遭到了罗荃法师的暗算,跌倒在地,打碎了五瓶风,于是大风全聚集在天生桥上,故下关风特别大。其实是因为苍山十九峰太高,挡住了东西两面的对流,而苍山斜阳峰和哀劳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的下关天生桥峡谷仅为下关出口,所以下关的风特别大,尤其是在冬春季节,行走在天生桥峡谷对着的街道上,大风吹的人站立不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