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学习的重要性(1 / 2)
听着卫国的描述,冬梅努力回忆着小时候的事情。
她记得,那时的自己,虽然穿的衣服没有补丁,也没有破洞,但是并不算很好。
反观卫国,她清晰的记得,总是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尤其是屁股上的那两片补丁,总是很显眼,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穿那条裤子的人是卫国。
刚开始,冬梅以为卫国家很穷,所以他们姐妹弟兄四个都穿的破破烂烂。
可是,冬梅从妈妈那里得知,卫国家小日子过的很是红火,绝对算的上是村子里面的富农,而且富裕程度在村西头来说,绝对数一数二。
当时的冬梅很不理解,既然卫国家不穷,为什么如此的节省?
直到卫国和保国两兄弟,先后从农村里面考学走出来,冬梅才知道卫国爸妈眼光的长远。
那个时候,村子里面的人,普遍没有钱供孩子读书。
于是,农家的孩子,凡是高考失败一次,因为没有钱继续补习,便索性选择回家种地。
而当卫国高考失败后,卫国妈不仅没有放弃,而且拿出全家的积蓄,选择把卫国送到临省,高考分数线更低的地方去参加高考。
由于临省的分数线,比关中的分数线低的多,所以卫国拿着母亲节省出来的那点钱,去临省补习了一年,就顺利的考上了长庆石油学校,走出了农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在那个高考录取率极低,高考分数线极高的时代,卫国成功的通过高考,走出了农村,摆脱了祖祖辈辈几十代都是农民的身份,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工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卫国爸妈一辈子的节俭生活和省吃俭用的话,在那个物质匮乏,大家都一贫如洗的时代,卫国第一年考不上学,肯定会像广大农村子弟一样,放弃学业,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到农村,成为一名农民,在家里种一辈子地。
在这里,我们也不是贬低农民,但是在那个时代,大家都是农民,大家都在村里种地,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如果有哪个孩子能摆脱种地的命运,走出农村的话,那么一定是成功的代表。
冬梅可以想象,如果卫国没有走出农村,成为一名工人的话,那么自己现在,肯定是带着孩子,跟着卫国在老家农村种地,根本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有暖气的房子,让孩子接受单位里比较好的教育,也不可能在银行里面有着万元的存款,更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家里面有电视,有沙发,有茶几等等。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也正是由于卫国父母的节俭,导致了卫国自卑性格的形成。
冬梅觉得卫国说的有一定道理,为了不让孩子产生自卑的性格,两口子决定再节俭和节省,也不能在孩子身上省。
于是,下午的的时候,卫国和冬梅便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县里的衣服店,给两个孩子买了衣服和鞋子。
他们把涛涛打扮的帅帅的,把娜娜打扮的漂漂亮亮。
穿上新衣服的两个孩子,不仅自信了,而且更加的朝气蓬勃。
……
时间过得很快,随着寒冷冬季的来临,冬梅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生意难做,不仅是因为天气寒冷,更是由于后勤单位的陆续放假。
工人们休息的休息,轮休的轮休,吃饺子的人越来越少。
当卫国放假轮休回来,冬梅也终于停止了自己的生意。
她和谭嫂歇业的时候,也一同许下诺言,等来年开春的时候,继续努力奋斗。
每年过年的时候,卫国和冬梅都要带着孩子回来家。
今年也不例外,一家四口踏着雪回到了老家。
三十晚上,卫国妈把炕烧的火热,一家六口人坐在温暖的炕上,非常的舒服,非常的温暖。
不一会儿,卫国的姐姐和卫国的妹妹再知道卫国回来的消息后,也专程赶了过来。
此时的卫国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郭鹏,老二女孩郭莉,老三男孩郭耀,加上卫国的妹夫郭立军,队伍很是庞大。
卫国姐也带着两个孩子来了,老大女孩李云,老二男孩李波。
卫国的弟弟保国,更是为了团聚,放下手头的生意,带着媳妇回来了。
一家人全部团聚在一起,将近十四口人,炕上坐不下,就把地上的蜂窝煤炉子点燃,生起火,坐到了地上。
卫国妈和冬梅负责准备年夜饭。
不一会儿,两人就把香喷喷的甜米,油炸花生米,肉臊子,馒头等等年夜饭端了过来。
由于人太多,炕上的桌子太小,只能一部分人吃着,一部分人聊着。
卫国的姐妹很是羡慕冬梅和保国媳妇,羡慕他们找了吃商品粮的老公,从而走出了农村,过上了好日子。
而冬梅和保国媳妇,总会象征性的回应她们,说虽然她们都嫁了商品粮,但是两个商品粮都个子不高,而且外在也不出众,哪里有卫国姐姐和卫国妹妹嫁的老公,一个个子高,身材好,一个相貌堂堂,英俊潇洒,绝对是卫国和保国比不了的。
而一群孩子们更是玩在一起,热闹的不行。
孩子们中间,李云年龄最大,她总是起着一个大姐姐的作用,照顾着大家。
↑返回顶部↑